在城中,都是被包围。
两国交战,会以山川河流为城墙,将敌人挡在外面。
就算要守城,也是去守关口,例如山海关,敌人只能从一面进攻,后方能源源不断的运输补给。
这是天险,是一个国家的门户。
如果没有这些天险,战争就会变得无比复杂,又会出现另一个词,战线。
以前解释过军阵锋线,如果把一支部队理解成一个人,那么许多部队驻扎组成的防线,就是一个大的锋线,也就是战线。
战线比锋线复杂得多,不过意义与锋线相同,都是为了单面对敌,避免被绕后。
春秋时期之所以会有约战传统,其实也是地理影响,华北平原无险可守,双方约战打一场也不错。
当然,也不是说没有天险就没有战线,一座座城邑本质上就是人造天险,弱势一方依托城邑组成战线也是常规选项。
而祝军的问题在于,没有能独立带兵的将领。
祝军享有各项加成,比正常情况下同等装备的军队更强,但在违背系统时,也会有减状态的时候。
比如祝军有千夫长,按理说一千祝军配合天骄,足以守住一座城邑。
但是系统不允许,不是将领就不能独立领军,千夫长独立带兵会不断减士气,时间长了甚至不需要敌人打,军队自己就因为士气低迷而崩溃了。
祝军无法构筑战线,所以只能集中兵力决战。
他也考虑过半路埋伏田氏,只是上次埋伏鲁侯让他对巅峰灵台心存畏惧,田氏足足有五个巅峰灵台。
一个不好埋伏转变成野战,面对五个巅峰灵台,祝军很可能会大败。
起码祝平炎觉得,最稳妥的打法就是退守介城,以介城城防抵消己方劣势。
至于困守孤城的劣势,对祝军的影响不大。
此时是祝军对决田军,但实际上真正的主角是小白,等小白解决了边患回来,田氏只能撤并。
所以田氏不能靠围城取胜,只能冒险强攻。
诚然,祝平炎的力量和田氏比还是差了很多,正面对决几乎不能取胜。
但这可是守城。
介城的城防几乎和莒父相当,田氏若真能攻破祝军驻守的介城,就代表田氏拥有灭掉祝地的实力。
田家再强,毕竟没有地仙,守城的自信祝平炎还是有的。
之前向男攻破向城,一是因为时间仓促,城墙未能修复,二是因为内鬼。
如今田氏大军需要从临淄返回介城,时间足够修复城墙,祝平炎也不需要介城的民心,直接将贵族都赶出介城。
介城城破,祝平炎又没有封城,城内贵族唯恐遭到荼毒,不需要组织就已经自行逃走了很多。
鉴于介城将有大战,虽然这些人是要背井离乡,却也没有太高的反抗情绪,再加上祝平炎没有没收他们的财产,这些人走的都很干脆。
祝平炎倒是想把这些人都迁移到自己的领地内,只可惜那会遭到强烈反抗。
人口固然可贵,即将到来的介城守卫战更加重要,还是不要在这个关键时刻闹幺蛾子了。
倒是城内投降的守军不好处理,要让这些人迁移去田氏领地,那就等同于放虎归山,要让这些人回祝地,也肯定阻力重重。
最好的办法是学白起,直接全部坑杀。
连年征战,让祝平炎越来越漠视人命,可战争死伤是一回事,坑杀俘虏又是另一回事。
最终祝平炎还是派遣了一千骑兵,将这些人全押回祝地。
要不怎么说慈不掌兵呢,押送俘虏的损失竟然比攻城还大。
-
安排好这些以后,田氏的大军也出现在祝军侦察兵的视野中,不日将兵临城下。
祝平炎也得到了更准确的消息,田氏一共有十二万人。
考虑到这对田氏来说就是在家门口打仗,后方的补给很快就能跟上,其中大部分应该都是战兵。
虽然知道田氏强大,但这种兵力还是让祝平炎很惊讶,田氏再强大,毕竟也只是齐国的一个家族而已,就能调集十二万人?
虽然这结果是天骄侦查出来的,应该准确无误,祝平炎还是亲自过去站在城头,用法器远望,果然见到黑压压的一片人。
虽然靠肉眼没法知道具体人数,但通过和祝军的比较,也能看出个大概,十二万人不算夸张。
如果不是有绝对的信心,他不可能冒险留守介城,但此时看见黑压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