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纷纷。
贾忠国大人道:“皇上圣明,有了这科举我大金定能如日中天。”
“皇上,此科举不可,我大金男子众多如何都能令其考试?”郑秉直道。
“拿来。”皇上道。
便看见袁高端着的木盘子上是白色的纸张,印刷雕版,以及一本书。
“众位爱卿请看。”便看到皇帝向众人展示。
“这不是皇家书院做的纸张。”
“这纸张很是轻便。”
众位官员议论纷纷。
“便是每个县中每年都可以参加考试,称为院试,能够考过的人便叫秀才。
考过院试的人便可以参加省里举办的考试,称为乡试,能够考过的人是举人,举人便可以为小吏,每三年一次,秋天时考。
考过乡试便可以来到皇城参加考试,称为会试,能够考过的人称作贡士,每三年一次,春天时考。
最终考过贡士的人,由朕来试试他们的水平,能过朕这一关的便是进士,由朕来分配官职。”皇上道。
众位官员对皇上的言论细细思索。
“皇上不可,改科举会令此时想要入朝为官者心中动荡。”郑秉直道。
郑秉直作为丞相,他已经打算今年便举荐郑柏瑛、柳如晦入朝为官,若是此时改科举岂不是将自己的计划打乱。
“郑丞相不愧为我大金的丞相,所提问题正是需要解决的。”皇上道。
“郑丞相无需担心,朕也为此事想过,凡是在十岁以下的孩子今年都不能参加考试。
十岁到十五岁的今年便可以参加院试,十五岁以上便可以直接参加乡试,乡试秋天举行,通过乡试的第二年春天便可参加会试,通过会试的便可以参加殿试。”皇上道。
郑秉直听完皇上的话,便已明白,看来郑柏瑛、柳如晦是要参加乡试了,然后通过便可参加会试,进而参加殿试。
皇上提出科举之事太过突然,令众位大臣不能细细思考。
科举之事便由皇上一人初步确定。
“退朝。”
科举一事在大金的官宦之家被广泛议论。
郑府书房。
郑秉直端坐在上位。
郑秉直的谋士坐在下方。
郑柏瑛、柳如晦、张正恭敬的站着。
“今日皇上在朝堂之上所说科举一事众位如何看待。”郑秉直问道。
郑秉直指向小辈。
“父亲,依柏瑛看科举一事有利于大金,有利于百姓。”郑柏瑛道。
“郑师,依如晦看科举一事虽对大金有利,可是不利于世家。”柳如晦道。
郑大人与诸位谋士点点头。
“郑大人,张正与柳兄的看法一致。”张正道。
郑大人点头。
张正在心里想到,科举一事是有利于寒门子弟的,却不利于世家,若是科举能够实施,自己也许就不用这样小心翼翼,不用时刻收敛、讨好、害怕自己的才华会越过郑柏瑛,而被郑大人所不喜。
可是要一直如此依靠郑家,张正看向坐在郑大人下方的谋士,难道自己只能够成为郑柏瑛的谋士吗?
科举的出现,令张正在他的生命中看到了一个梯子,一个可以通往成功的梯子,一个可以少些讨好,小心翼翼的梯子。
郑大人示意三人出去。
郑大人看着离去的三人身影叹气说道:“柏瑛太过理想。”
“科举一事确实与柳如晦所说不利于世家。”郑大人道。
“世家基业依仗选官制度而建,而今科举便是要动我世家的根本。”郑大人道。
众位谋士也开始发表自己的言论。
“既然皇帝要动我世家百年基业,我世家又如何能甘为鱼肉。”郑大人道。
随后,郑大人便在纸上面写信给其他世家,官员。
一场针对皇帝实行科举的初次对抗便悄悄拉开了帷幕。
梁梦宫中。
自从梁梦得知皇帝已经在朝堂上宣布实行科举,便担心世家会采取措施,便命令红玉时刻打听世家的动作。
谁知除了在朝堂上的问询,到现在都风平浪静。
梁梦感觉这就像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
梁梦想到与其担心世家采取怎样的措施到不如找些事情做,缓解自己的焦虑。
当即梁梦便出宫,前往皇家学院。
梁梦同柳星竹印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