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急报,半夜送到了我家中。”
“鞠义,阵亡了,徐庶为其请封。”
“安息卷土重来,集结了二十万大军,再度围攻康居。”
天还没完全亮,荀攸顶着双黑眼圈,一脸苦逼地走进军政处。
荀彧跟在后面进来,接过他手中的奏报,走到自己的座位坐下,点燃桌角的蜡烛,翻阅着那份奏报:“这两件事,都是大事,刻不容缓,你我做不了主,还是交给陛下处理吧!”
“安息大军二十万,江夏侯他们带去了十万并州军,足以应对,这一点,我倒是不担心。”
荀攸慵懒地坐下,靠在椅背上,神色并不轻松,说出自己的担忧:“只是鞠义殉国,一个处理不好,怕是会寒了前方将士的心。”
“公达多虑了。”荀彧合上西域发来的奏报,放在一旁。
从堆积如山的奏报里,拿起最上面的一份打开,正式进入工作。
“叔父,有何高见?”
荀攸看了眼开工的荀彧,把头转过来,不看自己桌子上堆积更多的奏报,问道。
“鞠义斩首康居王,此功足可封侯,此前曹孟德的捷报中已然提过,陛下始终没有提及此事,应该是在等一个机会。”
“在等大军返回中原?!!”
屋子里安静了一会儿,只能够听到蜡烛在扑扑地燃烧,还有荀彧翻阅奏报的声音,荀攸突然开口,打破这份宁静。
“也许是!”
荀彧随口应着,言语中不免生出惋惜,道:“可惜,将军难免阵前亡!”
一丝蔚蓝色的光亮照进屋子里,荀攸端正身子,从椅子上站起来,整理好面前乱糟糟的奏报。
“走吧!”
等到他收拾好一切,荀彧已在门口等着了,把徐庶的奏报交给了他。
徐庶的奏报送到了兵部,交给荀攸呈上,是最好的。
崇德殿内,文武百官早早到齐。
荀攸和荀彧入宫最早,却是到的最晚。
他们在百官的注视下,走到了第一排站定。
荀攸双手交叉放进袖袍里,握着那份有些沉重的奏报。
荀彧则是站在旁边,闭目养神,等待朝会开始。
“陛下到!”
赵让尖锐的嗓音,将所有人的注意力,拉回到朝堂上来。
百官面朝天子山呼万岁。
走完一套流程后。
荀攸离开队伍,来到正中间站定。
“陛下,西域急报!”
刘辩刚一抬手,赵让便动身走了下来,将荀攸手中的奏报取走,交给刘辩。
朝议,就是百官和天子,一同议事。
所以说,官员递了奏报,还需要向百官复述一遍,方便众人商讨,总不能让天子复述,或者是每人给一份,这都不行。
然而今日,荀攸递了奏报后,安安静静地站着,垂头看着地面,一言不发。
杨修心思活络,一瞬间便生出了无数猜想。
他身为吏部侍郎,就站在荀彧身后第二排,距离不算远,低声问道:“尚书大人,这是出了什么大事吗?”
荀彧既是吏部尚书,又是军政处首辅,其他人见面都是叫首辅,杨修叫尚书并不是他不懂事。
而是在耍小心机。
喊首辅的话,大家都一样,怎么能够体现出,他杨修是荀彧的嫡系呢?
不管荀彧认不认,吏部侍郎就是吏部尚书的下属。
“肃静!”荀彧保持原样,头都没回一下,沉声道。
杨修的询问,没有得到回答,目光落在荀攸的背影上,心里面已是惊涛骇浪。
不告百官,不准过问,由此可见,西域一定是出了天大的事情。
否则,无法解释这一切的异样。
杨修的好奇心不减,安静地等待着刘辩透露出奏报中的信息。
“安息大军再发二十万,入侵西域,围攻康居,是欺我大汉无人吗?”
刘辩坐在龙椅上,目光冰冷,手攥奏报,握的指关节咯咯作响。
赵让的额头上冒出细密的汗珠,他低着头站在一旁,即便是不抬头看,都能够知道刘辩是盛怒到了极点。
杨修心下一沉,原来如此。
如今,知道了西域的情况,他便收了好奇心,战事非他所长,听命行事几天。
殿内百官,离的比赵让更远,无法获知帝王之怒就在身边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