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成想通了这些环节以后,来到书桌面前,拿出他最爱的《孙子兵法》。这本《孙子兵法》是从大周传过来的,到他这一代已经整整传承了好几代人了。他的高祖,祖父,父亲等人都会仔细研读,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开始让他接触《孙子兵法》,虽然他那个不懂其中的含义,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加上长年的军事生涯,他越来越喜爱这本书了。而且书的旁边还清楚的记录着他们家族读书的札记,和领悟。所以他很早的时候就让他的几个皇儿,仔细研读此书,并且把此书奉为至宝,不允许外传和借阅。只在家族内部阅读,同时,还有专门的人记录阅读的时间和内容。 就是凭借着这本《孙子兵法》他们李家从普通的军人家庭,一步一个脚印当上前朝的大将军,他们李家也对以大周为主题的华夏文化颇为推崇,所以他们不惜花费重金,从华夏买来各种书籍,学习华夏文化。本来高丽就学习模仿大周文化,但他们李家更甚,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李信成建国以后,迅速按照大周的朝廷法度,设置了高丽的官职机构,甚至连很多官服都是模仿大周而来的。《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地指出战争的重大影响:“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军事家孙子从各国兴衰存亡的经验教训中,深刻体悟到战争的重要性,把战争与社稷存亡、民族安危和百姓生死紧密地联系起来。强调战争给交战双方造成巨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对国家和人民来说是一场灾难。“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其次,不轻启战争。孙子基于“慎战”思想,提出了用兵的三条原则:“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还明确了对将领的要求是“智、信、仁、勇、严”。孙子坚决反对穷兵黩武和无节制地扩张,主张谨慎、冷静地对待战争,强调“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指出“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追求的是“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最后,认为战争最高的标准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了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理想境界,孙子从战略层面上提出了能使敌人屈服的方法是“伐谋”和“伐交”。至于“伐兵”“攻城”则是次等的策略甚至是下策。孙子的最高理想是“全胜”:“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孙子这里的“全”,作为最高的战略目标,其地位如同老子和孔子哲学核心的“道”和“仁”一样重要,不仅指对方完整地休战降护,而且还指己方不伤一兵一卒的保全。孙子清醒地认识到,通过武力实现的攻城略地,即便是“百战百胜”,也难免会造成劳民伤财、损兵折将,这种“破胜”并非战争最好的结果,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既能够达到作战目的,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战争双方的严重损失,才是最上等的明智之举。孙子站在战争之上研究战争,超出军事战略研究军事战略,睿智地对“百战百胜”这一公认的用兵盛誉作出“非善之善者”的新论,最大的善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李信成看着《孙子兵法》和祖辈们还有搜集来大周将军对《孙子兵法》的各种总结,只短短半个时辰,他就冷静了很多。他想从《孙子兵法》中找到御敌之策,可是现在的情况太复杂了,一时半会儿也没有什么好的策略。所以现在他能做的,就是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找准时机,随时准备打一个翻身仗。
想清楚了以后,李信成仔细整理自己的思路,随后开始着手解决国内的问题。以及现在面对的难题,他相信,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包括军事问题。
第二天高丽早朝的时候,李信成直接开口问道:“户部尚书,现在国库内还有多少钱两?”
户部尚书没有想到,早朝第一个皇帝就会询问自己,还以为自己犯了什么错误,不过想想也就释然了。现在国家危难之际,国库银两的多少,是极为重要的。人嘛总要吃饱饭嘛。于是他整理一下思路,回答道:“启禀陛下,现在国库内,大概有银两三千万两,各地府库粮食大约有二千万石。粮食还是半年前统计的。银两昨天微臣才查看的账本,并到库房内进行了实地查看,确认无误!”
李信成听着户部尚书的回答,思绪开始思考起来,银两还好说,这个他多少是知道一点的。应该不假,可是这不是最重要的,户部尚书说,粮食是半年前统计的,前几个月,全国各地都有人高价收购粮食,要是这些粮食在国内还好,要是到了国外,可就是一件糗事了。他大概估摸一下,这半年时间,保守估计,得有几百万石粮食被别人买走了,具体是谁买走了,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