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负荆请罪
郭云龙走出营帐,望着天空,心中波澜起伏。他知道,此行成败在此一举。
祖大寿与众将商议良久,终于走出营帐。祖大寿对郭云龙道:“郭云龙,我等愿归顺朝廷,但有一条件。”
郭云龙笑道:“祖将军但说无妨。”
祖大寿道:“我等归顺后,朝廷需保证我等将士的待遇,不得有任何歧视。”
郭云龙正色道:“祖将军放心,朝廷必会善待诸位将士,绝无歧视之理。”
祖大寿点头道:“既如此,我等愿归顺朝廷。”
郭云龙回到城内,向张九真报告了劝降的经过。张九真笑道:“云龙,你此行可谓功不可没。”
郭云龙却叹道:“陛下,此行虽成,但前路依然艰险。祖大寿虽归顺,但其麾下将领未必心服。”
张九真皱眉道:“云龙,你且放心。朕必会妥善安置祖大寿及其麾下将士,使其心悦诚服。”
郭云龙点头道:“陛下,有你此言,我便放心了。”
,,,
金銮殿内,龙椅上坐着的是大昌王朝的皇帝张九真,他的面容严肃,眼神深邃,仿佛能洞察人心。
殿下,祖大寿身披荆棘,跪在地上,满脸的愧疚与不安。吴三桂则被押在一旁,神情复杂,既有愤怒,也有无奈。
张九真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祖大寿,你这是何苦?负荆请罪,大可不必。”
祖大寿抬起头,眼中含泪:“陛下,臣有罪,臣不该私自调动兵马,酿成大祸。今日前来,是来向陛下请罪的。”
张九真摆了摆手,示意侍卫将吴三桂放开。吴三桂一得自由,立刻跪倒在祖大寿身旁,两人相视一眼,眼中皆是复杂的情感。
张九真站起身,走到两人面前,语气平和:“朕知道,你们都是忠心耿耿的将领,朕从来没有加害你们的意思。收回兵权,是为了大昌王朝的长治久安。天下需要你们这样的将领去带兵打仗,发挥才能。朕身为皇帝,又怎么会自断臂膀?”
祖大寿和吴三桂闻言,心中一阵感动。祖大寿颤声道:“陛下,臣等愿效犬马之劳,誓死效忠陛下,效忠大昌王朝。”
吴三桂也紧跟着说道:“陛下,臣愿为陛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张九真微微一笑,拍了拍两人的肩膀:“好,有你们这样的将领,朕心甚慰。但愿你们能够记住今日的誓言,共同为大昌王朝的繁荣昌盛而努力。”
金銮殿上的和解,似乎为大昌王朝带来了一丝平静。然而,平静之下,却是暗流涌动。朝中各方势力,对于张九真的决策各有心思。而祖大寿和吴三桂,虽然表面上效忠,但内心的复杂情感,却让他们难以释怀。
这一日,张九真召见了祖大寿和吴三桂,三人密谈了许久。张九真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未来的担忧,以及对两人的期望。
“祖大寿,吴三桂,朕知道你们心中有疑虑,但朕希望你们能够放下过去,共同面对未来的挑战。”张九真目光坚定,语气诚恳。
祖大寿和吴三桂对视一眼,齐声道:“陛下,臣等定不负陛下所托。”
然而,就在这时,一名侍卫匆匆来报,带来了令人震惊的消息:川蜀告急,张献忠贼军突然大举进犯,攻城略地。
张九真脸色一沉,立刻下令:“祖大寿,吴三桂,朕命你们即刻率军出征,务必击退贼军,保卫大昌王朝的疆土。”
祖大寿和吴三桂领命而去,心中却是五味杂陈。他们知道,这一战,不仅关系到大昌王朝的安危,也关系到他们自己的命运。
战火在川蜀燃起,祖大寿和吴三桂率领的军队,与贼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战场上的硝烟,掩盖了天空的阳光,也掩盖了将士们心中的迷茫与挣扎。
祖大寿挥舞着长枪,冲锋在前,他的眼中燃烧着对敌人的愤怒,也燃烧着对张九真的忠诚。吴三桂则指挥着军队,冷静而果断,他的心中,既有对战争的厌恶,也有对胜利的渴望。
战斗持续了数日,双方伤亡惨重。祖大寿和吴三桂,也在战场上经历了生死的考验。他们的心中,对于张九真的忠诚,对于大昌王朝的忠诚,也在不断地被考验着。
,,,
张献忠站在山岗上,望着远处硝烟未散的战场,心中五味杂陈。大西军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但那声音却像是战死的将士们的哀嚎。他的目光扫过身边的一众将领,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疲惫和迷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