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加快北伐进程。
然而此次北伐途中,粮草运输频频受阻,后方传来消息说是黄皓勾结部分官员故意为之。
诸葛亮深知内部忧患不除,难以实现兴复汉室的大业。
但他又不愿轻易挑起内斗损耗国力,一时陷入两难境地,只能不断调整策略应对这复杂的局面。
然而,此时朝中却暗流涌动。
部分旧臣嫉妒诸葛亮权倾朝野,暗中谋划削弱其权势。
但诸葛亮一心为国,并未察觉。
诸葛亮提出北伐中原,以兴复汉室。
刘备之子刘禅虽生性懦弱,然也知此事重大,全权交由诸葛亮定夺。
诸葛亮亲率大军北上,一路势如破竹。
但曹魏早有防备,蜀军粮草运输困难。
关键时刻,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解决粮草问题。
可就在战事顺利推进之时,后方传来消息,刘禅听信小人谗言,怀疑诸葛亮拥兵自重。
诸葛亮痛心疾首,上书表明忠心。
好在刘禅最终醒悟,全力支持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继续征战,欲在有生之年实现先帝遗愿,恢复大汉昔日荣光。
诸葛亮率领蜀军继续北进,连连告捷,魏军节节败退。
但随着战线拉长,蜀军兵力渐疲。
而曹魏方面派出司马懿率大军前来抵挡。
司马懿深知诸葛亮劳师远征,利在速战。
于是坚守不出,蜀军多次挑战,魏军只是高挂免战牌。
诸葛亮心急如焚,一面派人回成都催要粮草,一面想方设法引诱魏军出战。
可此时,黄皓又在刘禅耳边吹风,称诸葛亮在外久久不归,恐有不轨之心。
刘禅心中又起疑虑,竟下令削减粮草供应。
前方将士得知消息,军心动摇。
诸葛亮无奈之下,只得撤军。
司马懿见状,率军追击。
诸葛亮设下空城之计,司马懿多疑,以为有诈,不敢进城,蜀军得以安全撤回汉中。
诸葛亮回朝之后,面见刘禅,呈上战果与魏军军情分析,并力陈黄皓祸国之害。
刘禅终于下定决心,将黄皓逐出宫廷。
诸葛亮重新整顿军备,准备下次北伐,发誓定要扫除奸佞,兴复汉室。
诸葛亮再次出征北伐。
此次他改变策略,兵分多路,令魏军难以捉摸。
他还联络东吴孙权共同出兵,形成两面夹击之势。
行军途中,诸葛亮偶遇一奇人,此人自称知晓奇门遁甲之术,能呼风唤雨助力蜀军。
诸葛亮本就精通此道,但见这人不凡,便留于军中。
这一次,蜀军进展顺利,大破魏军数城。
司马懿再次领命抵抗,却仍忌惮诸葛亮计谋。
然而那奇人暗中施法,使天气突变,魏军大乱。
诸葛亮趁机猛攻。
正当胜利在望时,那奇人竟露出真面目,乃是魏国安插的奸细,企图用邪术破坏蜀军士气。
诸葛亮临危不乱,以自身所学破解其法,稳定军心。
最后,诸葛亮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信念,大败魏军,直逼洛阳。
刘禅也彻底信任诸葛亮,大力支持前线作战。
蜀军士气高昂,诸葛亮向着兴复汉室的目标大步迈进。
诸葛亮深知若想一举成功,东吴方面的配合至关重要。
于是他修书一封送往东吴,表明愿与东吴平分中原之地,共襄大业。
孙权收到信后欣然应允,即刻调兵遣将。
同时,诸葛亮派遣得力将领深入西南各族部落。
他赠予各族首领蜀锦、盐铁等珍贵物品,并承诺战后给予更多贸易优惠。
各族首领感恩戴德,表示愿意出兵相助或提供物资支援。
随着东吴军队从东边压境,西南各族从侧面骚扰,蜀军正面进攻,魏军顿时陷入绝境。
洛阳城中人心惶惶,不少大臣劝曹睿投降。
但曹睿不甘心祖宗基业毁于一旦,强令司马懿死守。
司马懿虽知大势已去,但仍负隅顽抗。
诸葛亮亲自指挥攻城之战,蜀军在诸葛连弩和投石车的掩护下不断冲击城门。
经过几日几夜激战,最终蜀军攻破洛阳城。
曹睿自缢身亡,司马懿被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