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按兵不动,冷静地静观其变。
部分皇室宗亲联合几位重臣,企图架空幼帝,掌控朝政大权。
司马昭知晓这既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他一边暗中联络支持自己的力量,一边收集那些妄图专政者的罪证。
一日,司马昭带着确凿证据面见太后,陈述其中利弊,请求太后出面主持公道。
太后权衡再三,同意让司马昭处理此事。
司马昭立刻派兵围困那些人的府邸,将他们一举拿下。
此事过后,司马昭名声大振,威望达到前所未有的巅峰高度。
但他并没有趁势篡权夺位,而是尽心尽力辅佐幼帝,改革朝政存在的种种弊端,减轻百姓赋税压力。
在他的精心治理下,魏国日益繁荣昌盛,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而司马昭始终没忘记司马家的宏伟大业,他在背后默默布局,逐步清除所有阻碍司马家掌权的顽固势力,静候合适的时机来临,那时他将真正实现司马家君临天下的伟大梦想。
随着司马昭威望日盛,他国开始有所警惕防备。
蜀国姜维听闻司马昭的种种事迹,深感不安,认为若任由司马昭继续发展壮大下去,蜀汉必将危在旦夕。
姜维遂上书刘禅,提议再次北伐,趁司马昭尚未完全掌握大权之际打乱魏国内部的稳定局势。
刘禅应允,姜维领大军出征。
消息传至洛阳,司马昭早有预料准备。
他任命邓艾为主帅,钟会为副帅前去迎战。
邓艾熟知姜维战术,采用坚守不出的策略,姜维久攻不下。
而钟会则建议分兵偷袭蜀军后路。
姜维腹背受敌,损失惨重,只能无奈退兵。
司马昭借此契机,进一步扩大自身影响力。
他在军中大力提拔亲信,牢牢把控军权。
同时,他在民间推行仁政,百姓无不感恩戴德。
然而,司马家内部却出现严重分歧。
司马昭之弟司马亮不甘屈居兄长之下,暗中勾结反对司马昭的势力。
司马昭察觉后,痛心疾首,但为了司马家大业,不得不果断处置司马亮及其党羽。
经此一事,司马昭更加谨慎小心,他深知权力之路布满荆棘,唯有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奋勇前进,才能实现司马家君临天下的终极梦想。
司马昭稳定了司马家内部后,开始筹备更大规模的战略计划。
他深知蜀汉虽经此战败退,但仍是心头大患。
于是他重新审视地图,思考更为周全的灭蜀之计。
他秘密召见邓艾和钟会,提出三路大军并进的大胆构想。
一路由邓艾率领,从阴平小道奇袭成都后方;
钟会领大军正面吸引姜维主力;
还有一路由诸葛绪负责截断姜维退路。
两人得令而去。
邓艾偷渡阴平,一路上困难重重,但他牢记司马昭的嘱托,克服艰险。
钟会这边,与姜维对峙,佯装猛攻,实则牵制。
诸葛绪成功截断姜维后路。
蜀汉后方突现敌军,刘禅惊慌失措。
邓艾兵临城下,刘禅无奈开城投降。
蜀汉就此灭亡,司马昭因大功受封晋公。
然而,钟会和邓艾却起了异心。
司马昭洞悉二人想法,巧妙周旋,解除危机,继续稳固司马家的根基,离君临天下的目标又近一步。
蜀汉既灭,司马昭将目光投向东吴。
他深知东吴地势险要,水军强大,不可贸然进击。
于是他一边休养生息,一边派出细作深入东吴刺探军情。
不久,探子回报东吴内部政治腐败,君臣离心。
司马昭大喜,认为时机已到。
他整备军马粮草,以杜预为帅,王濬为先锋,水陆并进征伐东吴。
战争初期,东吴凭借长江天险顽强抵抗。
但杜预足智多谋,他命王濬打造巨型楼船,船上置强弩火炮。
楼船顺江而下,大破东吴水军防线。
东吴守军节节败退,都城建业岌岌可危。
吴主孙皓惶恐万分,欲求和不成。
最终,王濬攻入建业,孙皓出城投降。
至此,三国归晋。
司马昭完成了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