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领大军兴兵讨伐。
一时间,洛阳城内血雨腥风,喊杀声震天动地。
百姓们紧闭家门,躲在角落里瑟瑟发抖,祈祷着这场噩梦早日结束;官员们人心惶惶,如热锅上的蚂蚁,不知何去何从。
不少朝臣在这混乱不堪的局势中,犹如在黑暗中摸索的盲人突然看到了一丝曙光,纷纷想起了苟曦的清正廉明和赫赫战功。
他们不顾个人安危,纷纷向皇帝进谏,言辞恳切地诉说着苟曦的冤屈,恳请恢复他的官职。
皇帝在这动荡不安的局势中,也逐渐意识到自己之前的决策有误,对苟曦的处置过于草率。
心生愧疚之余,赶忙下旨召苟曦入朝。
苟曦接到圣旨的那一刻,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但更多的是坚定和决绝。
他没有丝毫的犹豫,迅速收拾行囊,整顿行装,带着对国家的忠诚和一腔报国的热血,日夜兼程地赶赴京城。
此时的京城,宛如经历了一场浩劫的废墟,四处弥漫着绝望和恐惧的气息。
人心惶惶,百姓们饱受战乱之苦,早已是疲惫不堪。
苟曦进宫面圣后,皇帝望着眼前这位面容刚毅、目光坚定的臣子,当即任命他为平乱将军,将平复内乱的重任托付于他。
苟曦毫不犹豫地接过帅印,率领大军如同一股汹涌的洪流,冲向那混乱的战场。
他凭借着往昔丰富的作战经验和出色的谋略,调兵遣将,排兵布阵,一切都有条不紊。
战场上,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那矫健的身姿和无畏的勇气让士兵们深受鼓舞,士气大振;
营帐中,他与将领们挑灯夜战,共商大计,不眠不休。
每一个决策都经过深思熟虑,每一个部署都力求万无一失。
很快,内乱得以平定。
京城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百姓们重新走出家门,脸上洋溢着劫后余生的喜悦。
皇帝龙颜大悦,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中,举行了一场盛大而隆重的庆功宴。
席间,歌舞升平,珍馐美馔琳琅满目。
皇帝不仅重重赏赐苟曦金银珠宝、绫罗绸缎,还赋予他整肃朝纲的重任。
苟曦大权在握,却并未被权力的美酒灌醉头脑。
面对曾经那些构陷自己的司马冏党羽,他并未选择睚眦必报,以怨报怨。
而是秉持着公正公平的原则,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官员。
他深知朝廷历经动荡,百废待兴,此时最需要的是团结一心,共同努力。
众人皆对苟曦的广阔胸怀和高尚品德感佩不已,纷纷称赞他为当世贤臣。
经此一事,苟曦在朝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成为了众人敬仰的对象。
他也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改革朝政弊端之中。
他废除了一些繁重苛刻的苛捐杂税,减轻了百姓的沉重负担;
大力整顿官场的贪污腐败之风,严惩那些中饱私囊、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
同时,不拘一格地提拔了一批有真才实学、品行端正的官员。
在他的努力下,国家渐渐走出了阴霾,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田野里麦浪飘香,集市上热闹非凡,百姓们的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
然而,好景不长,苟曦的刚正不阿和雷厉风行的改革举措,触动了更多权贵的既得利益。
他们如同隐藏在黑暗中的恶狼,对苟曦恨之入骨,暗中勾结在一起,妄图再次将苟曦扳倒。
一天夜里,寒风如凄厉的哭号般呼啸着吹过苟曦的府邸。
他在书房中处理政务至深夜,正准备回房休息时,却收到一封匿名信。
信中的字迹歪歪扭扭,透着一股阴森诡异的气息,满是威胁与恐吓之词,警告他若再不收敛,必将性命不保。
苟曦看完信后,冷哼一声,将信揉成一团,随手扔在一旁的炭火盆中。
信纸瞬间化作灰烬,他的眼神中充满了不屑和蔑视。
他坚信邪不胜正,正义的光芒终将驱散黑暗。
但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却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
军中的粮草无故短缺,士兵们食不果腹,怨声载道。
苟曦亲自追查此事,发现竟是后勤官员被权贵收买,故意克扣军粮。
正在他紧锣密鼓地处理此事之时,边疆又传来战事吃紧的紧急军情。
原来,敌国趁着国内局势动荡,派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