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行事愈发小心谨慎,生怕再被人算计。
而刘璋心中也有了疙瘩,对刘备不再全然信任,那信任如同破碎的镜子,难以复原。
数日后,曹操大军压境。
旌旗蔽日,黑压压的一片如乌云压城。
刘备与刘璋不得不再次商讨御敌之策。
但此次商讨,气氛压抑沉闷,双方各怀心思,那心思如同暗河在地下流淌,难以捉摸。
正当众人僵持不下时,法正站了出来,他的身影在烛光下显得坚定而果断,提议道:
“如今外敌当前,若内部猜疑不断,必败无疑。
不如主公与刘皇叔各出一军,分开迎敌,也好互相监督。”
法正的声音打破了沉闷的气氛。
刘璋和刘备对视一眼,目光交汇,均觉此法可行。
于是,两军分别出发。
马蹄声、脚步声、车轮声交织在一起,扬起漫天尘土。
行军途中,张任故意率军拖慢速度,脱离大部队,而后设下埋伏,准备袭击刘备后军。
他的眼神中透着狠辣和决绝。
岂料刘备早有防备,原来刘备暗中派人监视张任动向。
两军激战,喊杀声、惨叫声响彻云霄。
张任不敌被俘,他的脸上充满了不甘和愤怒。
刘备将张任押至刘璋面前,
“此乃君之臣下,如何处置,全凭君意。”
刘备的声音平静而威严。
刘璋望着张任,面露犹豫之色,毕竟张任忠心耿耿,然而他此举破坏联盟也是事实。
最终,刘璋长叹一声,那叹息声仿佛包含了无尽的无奈和疲惫,下令将张任囚禁起来,这场内斗暂告一段落,而他们能否抵御曹操,仍是未知之数,如同迷雾中的道路,模糊不清。
刘璋虽囚了张任,但心中烦闷不已,如一团乱麻。
这日夜里,他独自踱步于营帐之中,脚步沉重而缓慢。
思忖着当下局势,眉头紧锁,如两座小山。
忽闻帐外喧哗,原来是曹操派细作前来劝降。
刘璋大怒,双目圆睁,欲斩来使,却被谋士劝阻。
谋士言曹操势大,若不应付一二,恐难抵挡。
刘璋无奈,暂且稳住使者,心中却更加纠结,那纠结如同一团乱麻,越理越乱。
刘备这边,深知曹操狡猾多端,如同一只老狐狸。
一边加紧布防,深挖壕沟,布置陷阱;
一边差人悄悄打探刘璋那边动静,以防有变。
探子回报刘璋被劝降之事,刘备心生一计。
他亲往刘璋营帐,那脚步坚定而有力。
表明愿放下前嫌,齐心抗曹。
刘璋本就摇摆不定,见刘备如此大度,心下惭愧。
两人重新歃血为盟,并决定放出张任,命其戴罪立功。
张任虽不情愿,但也知晓大义。
恰逢曹操军队发起总攻,战鼓雷鸣,杀声震天。
三方兵马相遇,如三条洪流碰撞在一起。
一时间,喊杀声震天动地,地动山摇。
张任身先士卒,直冲入曹军阵中,如一把利剑刺入敌人的心脏。
刘备与刘璋联军士气大振,个个奋勇杀敌。
战斗异常惨烈,鲜血染红了大地,尸体堆积如山。
然经过一番苦战,曹操终因地势不熟渐落下风,最后引兵退去。
经此一役,刘备与刘璋关系修复如初,如破碎的镜子重新拼凑,共守蜀地。
曹操退回营地后,脸色阴沉,如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
心中不甘失败,那不甘如同燃烧的火焰,越烧越旺。
他深知刘备身边有庞统辅佐,难以正面强攻。
于是,他召来谋士商议对策,营帐内气氛凝重。
这时,有谋士献计,称可利用庞统急于建功之心设下圈套。
曹操大喜,依计行事。
另一边,庞统见刘备与刘璋已和好,自觉无用武之地,心中郁闷。
恰在此时,收到一封匿名信,信中称曹操后方空虚,若此时奇袭必立大功。
庞统心动,未及详查便率军前往。
那急切的心情如同离弦之箭,无法收回。
当庞统带兵行至一处山谷时,只听一声炮响,如晴天霹雳。
周围伏兵四起,喊杀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