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前朝的老臣,因其卓越的才能、高瞻远瞩的目光和忠贞不二的忠诚,备受新帝的倚重和信赖。
恰逢此时,荆州地区水患频繁肆虐,如恶魔般无情地吞噬着百姓的家园和希望,百姓们苦不堪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犹如置身于人间炼狱。
杜预主动向司马炎请缨,前往荆州治理水患,拯救黎民于水火之中。
他到达荆州后,没有片刻的休憩和喘息,立即投身于繁忙而艰巨的工作之中。
他仔细地考察当地的山川河流走势,不辞辛劳地走访百姓,询问历年受灾的详情,倾听他们的疾苦和诉求。
经过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杜预发现旧有的水利设施不仅年久失修,破败不堪,而且布局极不合理,犹如一团乱麻。
于是,他下定决心组织民众重新修建堤坝、开凿运河,开辟一条通往安宁和繁荣的道路。
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棘手的难题和严峻的挑战。
资金短缺,使得工程进展缓慢,如蜗牛爬行;劳力不足,导致工程进度受阻,停滞不前。
面对这些困境,杜预没有丝毫的气馁和退缩。
他一面上书朝廷,言辞恳切、情真意切地请求拨款支援,以解燃眉之急;一面合理地安排劳力,动员当地的富户出资助力,共克时艰。
他亲自深入百姓之中,耐心地向他们解释水利工程的重要性和长远利益,如春风化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经过数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努力,荆州的水利工程终于大功告成,圆满竣工。
不仅肆虐多年的水患得以平息,如猛兽被驯服;而且农田的灌溉条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百姓们对杜预感恩戴德,为他立碑颂德,称赞他的功绩,他的名字如雷贯耳,传遍了大街小巷。
杜预之名更是传遍了朝野上下,如星辰闪耀。
但他并未因此而骄傲自满,居功自傲,反而更加勤勉于政务,兢兢业业,如老黄牛般默默耕耘。
他深知天下初定,仍有许多隐患尚未消除,他要继续运用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为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繁荣贡献力量,坚定不移地向着成为一代名相的目标稳步前行,步伐坚定,目光如炬。
一日,边疆传来紧急战报,北方的胡人蠢蠢欲动,如恶狼般频繁进行小规模的骚扰,边境百姓不得安宁,生活在恐惧和动荡之中。
司马炎紧急召见杜预商讨应对之策。
杜预仔细阅读完战报,沉思片刻后说道:
“陛下,胡人性情狂野,桀骜不驯,擅长骑射,若我们正面强攻,恐怕会损兵折将,得不偿失。臣以为,可先派遣使者前去议和,许以些许好处稳住对方,让他们放松警惕,如同温水煮青蛙。同时,我们在暗中加紧训练骑兵,改良兵器,提升我军的战斗力,厉兵秣马,以待时机。待时机成熟,再一举出击,必能取得胜利,一举定乾坤。”
司马炎听后,觉得此计甚妙,如醍醐灌顶,便将此事交由杜预全权办理,委以重任。
杜预精心挑选了能言善辩、巧舌如簧之人出使胡人部落。
而他自己则在国内大力推行马政,培育优良的战马,让它们成为战场上的利剑;并督促工匠们打造更加锋利坚韧的兵器,为胜利增添砝码。
数年后,晋朝的骑兵战力大增,如虎添翼。
此时,胡人识破了之前的议和乃是晋朝的缓兵之计,恼羞成怒,如被激怒的狮子,举大兵南下,妄图给晋朝一个沉重的打击,以泄心头之恨。
杜预亲率训练有素、士气高昂的骑兵迎战。
战场上,杜预镇定自若,指挥有方,如定海神针般稳定军心;骑兵们个个奋勇杀敌,视死如归,如勇猛的狮子。
胡人没想到晋军的骑兵如今如此勇猛,渐渐露出败象,如丧家之犬。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胡人元气大伤,如霜打的茄子,多年内不敢再轻易侵犯晋朝的边境,边境得以安宁。
杜预再次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了晋朝当之无愧的股肱之臣,朝着名垂青史的道路又迈进了坚实的一步,步伐铿锵有力。
不久后,司马炎将目光投向了孙吴。
杜预敏锐地察觉到皇帝的意图,遂上奏表示东吴末主孙皓残暴不仁,倒行逆施,致使民心离散,如一盘散沙,此时正是攻打东吴的绝佳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司马炎听闻,心中一动,如被点醒,当即任命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