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苟曦深知这是敌人的趁虚而入,也是国内那些反对势力的阴谋诡计。
但边疆百姓的生死安危在他心中重如泰山,容不得半点犹豫。
他当机立断,决定先解边疆之危。
亲自率领大军奔赴边疆,一路上翻山越岭,风餐露宿。
道路崎岖难行,气候恶劣多变,困难重重,但苟曦从未有过一丝退缩的念头。
他不断地鼓励士兵们要勇往直前,为了国家的尊严和百姓的安宁而战。
终于到达边疆,苟曦登高远望,仔细观察敌军的布局和动向。
他凭借着敏锐的军事洞察力和卓越的指挥才能,巧妙布局,设下天罗地网,诱敌深入。
敌军果然中计,陷入了苟曦精心布置的包围圈。
苟曦一声令下,士兵们如猛虎下山,势如破竹,大破敌军。
敌军丢盔弃甲,狼狈逃窜,边境之地再次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正当苟曦准备班师回朝,彻底清算朝中那些奸佞小人时,却收到了皇帝驾崩的惊天噩耗。
新君登基,朝局再次变得扑朔迷离,犹如一团解不开的乱麻。
苟曦望着远方的山河,心中那守护正义、保卫国家的坚定信念从未有过丝毫改变。
他暗暗发誓,无论前方的道路如何艰险,哪怕是刀山火海,他也要坚定地走下去,守护这片深爱的土地和无辜的百姓。
新君登基后,表面上对苟曦敬重有加,礼遇甚厚,时常在朝堂上对他赞不绝口。
但实际上,新君却对苟曦手握重兵深感忌惮,犹如芒刺在背,日夜不安。
苟曦敏锐地察觉到了新君的态度变化,当他返回朝中,便能明显地感觉到气氛的异样。
曾经那些与他推心置腹、称兄道弟的大臣们,如今也渐渐对他避而远之,见面时只是敷衍地行礼问安,眼神中充满了躲闪和疏离。
一日上朝,新君高坐在那金碧辉煌的龙椅之上,目光闪烁不定,终于还是提出要削减苟曦的兵权。
苟曦向前一步,昂首挺胸,义正言辞地据理力争道:“陛下,如今边疆局势依然动荡不安,外有强敌虎视眈眈,蠢蠢欲动。臣只有兵权在握,才能保家卫国,抵御外敌的入侵,守护我朝的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他的声音坚定有力,在朝堂上回荡。
但新君心意已决,不为苟曦的言辞所动,依然坚持要削弱他的兵权。
无奈之下,苟曦只得心不甘情不愿地交出部分兵权。
那些心怀不满的权贵们见状,如同闻到了血腥味的鲨鱼,趁机落井下石,纷纷捏造罪名,诬陷苟曦密谋造反。
新君本就对苟曦心存疑虑,如今又听到这些谗言,顿时龙颜大怒,下令捉拿苟曦。
苟曦不愿束手就擒,更不愿背负这莫须有的罪名。
他率领亲信部下,拼死杀出重围。
回望京城,那曾经熟悉的宫殿楼阁如今却显得如此陌生和冰冷。
他深知京城已无自己的容身之地,只好带领残部前往边境的一座小城暂避风头。
在这座偏远的小城中,苟曦并未因此而一蹶不振,意志消沉。
他张贴告示,广纳贤才,招兵买马,准备东山再起。
城中的百姓们听闻苟曦的遭遇,无不义愤填膺,纷纷响应他的号召。
他们送来家中仅有的粮食和衣物,支持苟曦。
苟曦深受感动,眼中闪烁着泪花,紧紧地握住百姓们的手,郑重地许下誓言:“我苟曦定不辜负诸位的信任和支持,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就一定会守护好大家,守护好这片土地。”
他一边积极地抵御新君派来的追兵,一边派人四处搜集证据,以证明自己的清白和忠诚。
终有一日,苟曦拿着确凿无疑的证据,派人日夜兼程地送入京城。
新君看到这些铁证如山的证据后,这才如梦初醒,懊悔不已,自责自己的轻信和糊涂。
他当即下令停止追捕苟曦,并亲自书写诏书,言辞恳切地邀请苟曦回京辅政。
苟曦接到诏书后,陷入了沉思。
他想起城中百姓们那殷切的目光和坚定的支持,想起国家的前途命运和自己肩负的责任。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为了天下苍生的安宁和幸福,最终还是决定回去。
苟曦重回京城后,新君对他虽表面礼遇有加,但他深知朝中的暗流依旧汹涌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