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八年,大旱紧接大水,民不聊生,朝廷东西两派趁着赈灾大肆敛财、中饱私囊,时任户部侍郎的傅光乐感民生多艰,发誓要打尽蛀虫,终于费尽心力搜集到部分关键罪证,连夜密报紫微殿。
孰料只傅府至紫微殿如此距离,密报竟也被内奸截取,次日朝廷哗然,东西两派联合向上施压,在林致之、张起灵、永嘉帝力保下,傅光乐才免去杀身之祸。
但为了稳住前朝局势,永嘉帝不得不妥协,贬傅光乐为应县县令,至此远离京城。说到这儿,各位可知这应县在哪?
要我说,永嘉帝为了自己这好友可谓是费尽苦心。应县乃前朝中线最南县,虽说环境艰苦,但唯独不受东西两派挟制,永嘉帝此举,是为保全啊。
自古以来,官员流放或贬职离京,特别是傅光乐这种情况,最易半路出现变故,是以咱这镇国大将军、时任兵部库部主事的张起灵就自请“押送”傅光乐前往应县。
听见这话,东西两派这些老狐狸肯定不乐意啊!心说你武状元张起灵跟傅光乐的关系定安谁人不知、哪个不晓啊?你那是押送么?你那分明是护送罢!有你护送,那我们还刺杀个屁啊!
东西两派的步步紧逼那是彻底惹恼了永嘉帝,一向以温和着称的皇帝竟然当朝怒喝——“卿等若不欲张爱卿押送傅光乐,亦可,但勿怪朕以大卫为注,尽曝尔之龌龊于世!”
东西两派一听,这还得了,为了个傅光乐,皇帝竟然连皇位都不想要了,他们自己那些破事,可千万不能被皇帝小儿拿到明面上来说啊!这皇帝小儿确实没什么权力,但要真是逼急了,谁也不好受,还是算了吧。
就此,这事儿才勉强算完。
当然了,傅光乐在前往应县的路上,确实也遭到多次暗杀,但都一一被张起灵化解了,此后武状元的名头是彻底响彻朝廷上下。
然而世事无常,命运多舛,傅光乐虽身处江湖之远,但日日心忧其君,加之应县条件艰苦、公务繁多——永嘉十二年,定安风光霁月之最,殁。
唉,真实乃草际鸣蛩、惊落梧桐啊。1
只可惜傅光乐生有友人相送,死却难回故土。
你问为什么永嘉帝不让张起灵接他尸骨回京?
答案很简单,傅光乐被贬后才不过一年,这武状元就被东西两派给挤兑到边疆去了!
虽说给了他个骁骑参领的名头,可就大卫当时那军队实力,跟让人到前线送死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他会被挤兑?
害,还不是因为他老爹年初时突发恶疾,不得不辞去兵部尚书一职,这没人保他了,可不就被挤兑走了嘛。
是,按理说,这老爹生病,儿子不该外派,可你也不看看,这东西两派的老东西是讲理讲情的人么?永嘉帝都被逼成什么样了?就那种情况,他能保证大卫江山不易主就算有本事了!
再就是,张起灵他老爹为何突发恶疾,野史上那也是猜测颇多,有说下毒的、有说溺水的、有说受伤的,总之这事儿肯定没那么简单就对了!
现在人一提到张起灵,都是战神、威风凛凛云云,唉,却不见他一生之苦哟!
永嘉十二年,亲兄弟似的人走了,自己却远在边疆无法送葬、收尸;
永嘉十三年,老爹病情垂危,永嘉帝倾整个太医院之力也只争取了半月时间,屡次令他回京,却屡次受阻,张起灵权衡再三,最终也只是上书婉拒了皇帝的好意——
“今外寇侵扰,边疆告急,臣不忍使边民复受烽烟之苦,恳请陛下恩准。并祈陛下代臣告父,儿不孝,殁后必亲向父前请罪。”;
永嘉十四年,大旱,国库严重亏空,张起灵被迫带兵掘墓以充军饷。次日朝廷震动,趁机弹劾上书,奏折像雪花一样送进紫微殿。永嘉帝联合东派向西派发难,张起灵因此逃过一劫。
永嘉十六年,时任京兆尹的林致之半夜入京与帝密谈,遇刺,护驾身亡,皇帝震怒。此次密谈,东西两派罪证已经收集完全。张起灵在边关经营多年,永嘉帝也因此彻底握稳兵权。
次日早朝,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流血漂杵;
永嘉十七年冬,边疆大雪纷飞。趁大卫国库空虚、朝廷人才凋零、军队号令无力,外敌大举来犯。
张起灵临危受命,传诏的同时永嘉帝立刻修书一封,表明与大卫共存亡,让张起灵全权指挥、放开手脚打仗。
张起灵回信:
“在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之前,应是——”
“兵卒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