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疫病退散后的京城,焕发着新生的活力,街头巷尾重归热闹。皇家医馆经此一役,名声更盛,前来求学的年轻人也日益增多。苏瑶看着这些满怀热忱的新面孔,心中萌生出将毕生所学系统传承的想法。
清晨,柔和的阳光洒在医馆的庭院里,苏瑶召集了一众学徒,准备开启新一天的授课。这些学徒们年龄各异,最小的不过十五六岁,最大的也才二十出头,但每个人眼中都闪烁着对医学知识的渴望。
“大家都知道,医学之路漫长且艰辛,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一颗仁心。”苏瑶目光温和地扫过众人,缓缓说道,“前阵子的疫病,便是对我们医术与医德的一次重大考验。我们成功战胜了疫病,靠的不仅仅是药材和药方,更是大家一心救人的信念。”
学徒们纷纷点头,脸上满是专注与认同。其中一个叫阿明的年轻学徒忍不住问道:“苏医妃,那我们该如何才能成为像您一样出色的医者呢?”
苏瑶微微一笑,“首先,要扎实掌握基础的医学知识,熟悉每一味药材的特性,了解人体的经络穴位。这就如同盖房子,基础打得牢,才能盖得高。”说着,她拿起桌上的一本医书,“这本《本草纲目》,是我们行医之人的重要典籍,大家务必反复研读,牢记于心。”
随后,苏瑶开始详细讲解药材的辨认、炮制以及方剂的配伍。她一边讲,一边拿出各种药材样本,让学徒们亲身观察、触摸、闻嗅,加深他们的记忆。
“来,大家看这味黄芪,它的表皮呈棕黄色,质地坚韧,气味微甜。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的功效,在许多病症的治疗中都能发挥重要作用。”苏瑶耐心地介绍着,学徒们则围在她身边,仔细观察着黄芪的形态,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
讲解完理论知识后,苏瑶又带着学徒们来到医馆的诊疗区,让他们观摩自己为患者诊治的过程。
一位中年男子捂着肚子走进医馆,脸上满是痛苦之色。苏瑶连忙迎上前去,将男子扶到榻上,开始询问他的症状和病史。
“最近这几天,肚子一直疼,还老是拉肚子,吃了东西也不消化。”男子皱着眉头说道。
苏瑶为男子仔细诊脉,又查看了他的舌苔,心中已有了判断。“您这是脾胃虚弱,加上饮食不节,导致的肠胃不适。我给您开几副中药,调理一下脾胃,同时您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油腻和辛辣食物。”
说完,苏瑶便提笔写下药方。一旁的学徒们则认真地记录着苏瑶的诊断过程和用药思路,不时交头接耳,小声讨论。
诊治完患者后,苏瑶将学徒们召集到一起,开始分析刚才的病例。“大家要记住,在诊断病症时,不能只看表面症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以及病史等多方面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开出有效的药方。”
学徒们纷纷点头,表示受益匪浅。接下来的日子里,苏瑶每天都会抽出时间为学徒们授课,从理论知识到临床实践,她都倾囊相授。在她的悉心教导下,学徒们的医术进步飞速。
然而,传承医学并非一帆风顺。随着学徒们的学习逐渐深入,一些问题也接踵而至。
一天,苏瑶在检查学徒们的作业时,发现有几个学徒对一些复杂病症的诊断和治疗存在较大偏差。她意识到,单纯的理论讲解和观摩学习还不够,还需要让学徒们亲自上手实践。
于是,苏瑶决定开展一次病例讨论活动。她挑选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病例,让学徒们分组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大家先仔细看这个病例,患者是一位老年妇人,长期咳嗽、气喘,伴有胸闷、乏力等症状。大家分组讨论一下,这是什么病症,该如何治疗?”苏瑶将病例资料分发给学徒们,说道。
学徒们立刻分成几个小组,围坐在一起,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各抒己见,有的从中医的角度分析病症,有的则结合苏瑶传授的现代医学知识提出自己的看法。
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都派代表上台发言,阐述自己小组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苏瑶认真倾听着每一个小组的发言,不时提出问题和建议。
“大家的思路都很清晰,也提出了一些不错的见解。但是,在治疗方案上,还需要再斟酌一下。比如,在用药剂量上,要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进行调整,不能一概而论。”苏瑶点评道。
通过这次病例讨论活动,学徒们不仅对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团队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