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家,当然是一个合格的好皇帝,这一点无可置疑。”
一个熟悉的声音从赵恒身后传来,赵恒转过头去,看见的是一个熟悉的面孔。
面如黑炭,额头上月牙一样的疤痕。
“包拯?”
赵恒疑惑的问。
包拯也不作答,只是继续说道。
“官家初登大宝,励精图治,有开创咸平之治之功。北征燕云,有大志向。虽然没有获得成功,但您已经尽力了,无可贬谪。澶渊之战,您御驾亲征,奠定了宋辽几十年的和平,也基本做到了力所能及。”
“可是,朕任用奸佞,伪造天书,沉溺封禅之事,广建宫观。致朝纲不振,民怨沸腾,就连上天也降下灾祸......我还能算的上是好皇帝?”
听到赵恒的此番话,包拯微笑道。
“您能自己反思自己问题,就已经算明君之举了,上天岂能怪您?旱灾蝗灾只不过是自然现象而已,您又何必挂怀?”
听到包拯的这番话,赵恒稍稍有些心安,但又看到了那首回鸾诗。
“包拯,那澶渊之战呢?朕是不是......是不是太怂了?”
“不,官家,这是您审时度势,做出相对务实的决策。”
“我?审时度势?”
“对,您是审时度势的。”
“怎么说?”
“因为你的内心知道,你无法做到像你的伯父赵匡胤一样,军政一手抓。就连心狠手辣到让武将们畏惧到不敢入京的赵光义都做不到的事情,你这个生长在深宫之中,没有见过刀光剑影的公子哥又怎能不怕?”
“包拯?你竟然敢直呼太祖、太宗皇帝的名讳?”
此时的‘包拯’一脸尴尬的看着赵恒。半晌说不出话来。
“哎呀,好像暴露了啊。”
赵恒看着眼前这个怪异的‘包拯’。开始怀疑起来。
“你究竟是什么人,竟然能够带着朕,穿越不同的梦境?你究竟是何许人也?”
见赵恒拆穿了,‘包拯’也不装了。摇身一变,现出了本相。
只见那是一个手拿拂尘的白胡子老道。
老道这一变化,让原本就沉迷于封建迷信的赵恒不知所措。
“老神仙?莫非你是神仙?或者是妖怪?”
老道连忙摆手。
“神仙?妖怪?不不不,官家切莫惊慌。在下乃是华山修道的道士,道号逍遥子,只因我的师兄和太祖皇帝有过一段交情。近日师兄总是托梦与我,说官家最近有些心结缠绕,夙夜忧叹,常常彻夜难眠,所以才特地前来和您聊聊天,帮您解开心结。”
赵恒听完逍遥子的介绍,慢慢的放松了心情。
“老神仙说的对,我的确是有些心结迟迟无法解开。比如说这澶渊之盟,对我赵宋江山究竟好处多一些,还是坏处多一些呢?”
逍遥子听完赵恒的话,很认真的思考了一会儿。
“官家,您这个问题,恐怕历史学家也难以回答你。”
赵恒听完逍遥子的回答,有些失望。
“唉,连您这样的得道之人都不知道,看来我的心结是无法解开了。”
逍遥子摸着胡子哈哈一笑说。
“老道虽然没办法像历史学家一样评判澶渊之盟的利弊,但是我可以负责任的说,如果我当时是大宋的皇帝,我的做法大概率和您是一样的,和辽国签订澶渊之盟。”
“哦?为何?”
“很简单,因为你和你的父亲赵光义,都没有掌控军队的实力。你不是柴荣,不是赵匡胤。你是赵恒,你有你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么?”
老道的这番话犹如醍醐灌顶,让赵恒茅塞顿开。
“是啊,您说的对啊!当年澶渊之战,我怕的不只是辽国人,还有那些披甲执锐的军人。自唐朝中期开始,封建君主专制的权力就已经失衡了。安史之乱之后,唐王朝的皇帝的命运竟然被太监们掌控。运气好的,成了傀儡皇帝,运气差的直接被杀掉。唐宪宗李纯,唐敬宗李湛,皆死于宦官之手。而到了五代,自黄巢起义开始,武将们又把太监杀得一干二净。国家的权力又落到了武将们的手中,。黄袍加身的戏码一次又一次的上演。皇帝竟然变成了高危职业,叛乱弑君者不计其数,两三年就会换一个,有的坐上皇位甚至活不过一年。杀的是人头滚滚,血流成河。而大宋建国不过五六十年,五代十国不过也就是几十年前的事,我怕!我真的是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