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如风和老朱在宫中忙碌种植蕃薯之时,朱标却整日在铸造司和火药司之间,来回奔波。
经过数十次尝试,宋老已经成功将地雷的尺寸缩小了一半,成本也降低到了不五两银子。
朱标拿着尚未装药的地雷,眸中满是惊喜之色。
朱标匆忙带着这缩小版的地雷进宫面圣,彼时朱元璋与季如风正在商讨番薯进一步推广的计划。
见朱标一脸兴奋地前来,朱元璋不禁问道:“标儿,何事如此匆忙?”
朱标忙将手中的地雷呈上,激动道:“父皇,儿臣与宋老经过不懈努力,地雷如今已有重大突破。尺寸大幅缩小,成本亦降至不足五两银子,如此一来,我大明军队装备此物将更为便捷且经济。”
朱元璋接过地雷,仔细端详,眼中也闪过一丝亮色:“此乃大功一件。若能大量装备军队,于我大明边防和战事推进皆有莫大助益。”
季如风也凑上前查看,点头道:“殿下此举甚是高明。有此利器,可改变战场局势,或能让敌军防不胜防。不过,这地雷虽小,装药与引爆装置亦需精准设计,方能确保其威力与安全性。”
朱标笑道:“季先生所言极是。儿臣与宋老亦在着力完善这些细节。待一切妥当,便可大规模生产,先装备于我大明边境关隘及战略要地。届时,外敌来犯,定能让其有来无回。”
朱元璋思索片刻后道:“此事不可操之过急。先挑选精锐之师秘密训练,熟练掌握此雷用法。同时,火药司要严格把控火药质量与产量,确保供应无虞。”
朱标领命道:“儿臣遵命。定会与宋老及相关官员妥善安排,不辜负父皇期望。”
与兴奋不已的老朱父子不同,摩挲着下巴的季如风,此时心中想的却是另一件战场利器。
火龙出水!
据《火龙经》、《备武志》两书记载,历史上的明朝大杀器火龙出水,主体是一节5尺长毛竹,前后两端是木刻龙首、龙尾,腹中装神机箭,于龙首龙尾两侧,各安一个火药筒,填装半斤火药,点燃后,可飞行二三里地。
而他要做的,便是对火龙进行升级改装,让其成为攻守兼备的大杀器!
有黄火药在,他有十成的把握,可以做出大明版二踢脚!
当然,数千公里,甚至几万公里,想都不用想,那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但是,飞行数千米,爆炸杀伤范围达到一二百米,他还是有把握的。
“我说,二位,你们争啥争?我又没说过打仗只造这地雷吧?地雷是针对骑兵的。王景弘,去拿纸笔来。”
一炷香后,一幅玄妙的设计图跃然纸上。
相较于火龙出水,季如风设计的火龙,长度达到了整整一丈。
取消了首尾两侧的火药筒,这种设计,季如风参考了后世的导弹。
“先生,这便是你说的火龙?咱看着怎么不像啊!倒是像烧火棍。”
考虑空气阻力问题,季如风取消了龙头和龙尾,完全仿照巡航导弹设计。
当然,想要做出巡航导弹,根本不可能。
他的目标是游击神器,107火!
不过,以目前墨家的能力,只能做低配简易版本。
107火的射程,能达到8.5公里。
季如风的要求不高,只要能达到1公里就足够了。
在这个时代,射程千米,杀伤范围数十米就够用了。
后续能不能研究出射程数公里,杀伤范围数百米,就不是目前要考虑的事情。
只是这个时代,无法做风洞测试,除了尾翼,主体四分之三处他还画了一对平衡翼,其长度,倾斜角度,位置,都只能通过不断的试验去调整,来实现最远的飞行距离。
朱标和朱元璋凑近图纸,面露疑惑之色。
朱元璋皱着眉头问道:“这无首无尾的物件,没有半点龙的样子,也能叫火龙?还真能如你所言成为战场利器?”
季如风笑道:“上位,似龙非龙,虽看似怪异,但其飞行之远、杀伤之强,超乎想象,这才真正的火龙。”
“嘶!就这么个长长棍子,能飞多远了?还能杀敌?”
“呵呵……上位应该知道过年时,百姓燃放的窜天猴吧?你可以理解为这是超大号的窜天猴。”
朱标可不是老朱那种老顽固,对新鲜事物更容易接受。
“先生的意思,将窜天猴的火药改成黄火药,就能成为杀敌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