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平静之下暗潮涌动。
尤其是淮西李善长为首的老臣,心思各异,有的为太子的胸襟所折服,有的却为老朱如此喜爱朱棣暗自担忧,生怕朱棣会引发日后朝堂动荡。
毕竟如今年仅十六岁的朱棣,已经有了燕王、皇家商会会长、宗人府宗正三大头衔。
翌日
朱朱在养成殿举行庆功宴会,气氛看似融洽,实则暗藏玄机。
朱元璋高坐龙椅,看着满堂儿孙,心中满是欣慰。
酒过三巡,太子太师宋濂突然出列,恭敬说道:“陛下,臣凑请废燕王会长及宗正之职,太子仁慈,燕王英武,实乃我大明之幸。只是臣斗胆进言,国之根本在于储君确立,燕王同为嫡子,权势过多,若未来有变数,恐令朝堂不安。”
此言一出,满堂皆寂。
朱元璋目光如炬,扫向朱标和朱棣,缓缓开口:“咱的儿子们,咱自是信得过。不过,储君关乎江山社稷,确需谨慎。标儿,你身为太子,有何想法?”
朱标上前一步,从容跪地:“父皇,儿臣与四弟一心只为大明昌盛。儿臣既受父皇重托,定当勤勉治国,不负所望。与四弟所言,不过是愿携手奋进,绝无他意。”
朱棣亦跪地叩首:“父皇,大哥所言极是。儿臣唯愿在大哥麾下,为大明开疆拓土,保百姓太平,绝无僭越之心。”
朱元璋微微点头,心中虽有考量,但见二子赤诚,便暂压此事。
可此事却如一颗石子投入湖面,泛起层层涟漪。
回宫后,朱标独自在书房沉思良久。
他深知,自己的承诺虽出于真心,可朝堂局势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
朱棣亦是心潮澎湃,一方面感激大哥的信任,另一方面也深知前路荆棘密布,需步步为营。
姚广孝的话语,余音绕耳,但是回京途上,季如风谆谆教诲之语,同样给他心灵深处刻上烙印。
“我的人生道路,我自己说了才算!何须他人指指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