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个理由摘去顶上花翎了。
唯今之计,只能相机而动,越低调越好,暂时估计琦善忙于谈判,也无精力动官员。
李九章于是摊开信纸,开始寻思写几封信,寻求同年的帮助,看看能不能从京师或者其他地方入手,从防城县调走。
哪怕是更差的地方,也比留在防城县被人下一步捉弄要好。
但提起笔来,又无法落下,同年中,又谁能有这个本事,有这个本事的岂不为自己打算。
写信回家族之中,若家族知道自己已经在官场上走了弯路,估计自己也就是家族的弃子,怎么还会在他身上下赌注,有那个钱不如给族中其他子弟铺路。
无奈之下,李九章只能写几封信到广州几名官场和地方上的旧识,让他们帮忙打听形势,自己好提前做些安排。
国家大势的变幻影响不到十万大山上的“丰南号”,“丰南号”依旧以自己的节奏在狂奔,在历史中赶时间。
沈云峰把握的不是一个月两个月的变化,未来十几年的变化他都心中有数,都是“丰南号”秘密的疯狂生长期。
最终,小炮采取了一端热熔后手工锻打封闭,然后采取熔化同材质的无缝钢管的铁料自内部浇灌加固,基本满足了小炮的发射强度。
经过初步试验,可以在五六百米内保持杀伤力,这种小炮守寨子门应该是够用了。
而且由于体积小,也可以用于船战,沈云峰和田虎都觉得挺适合目前万尾岛大船,船甲板可以参差安装左右各一台。
这样,两艘船靠近时候,就可以开炮攻击,可以取得先机,若是靠近一些,则可以轰开木船。
于是,沈云峰便让田虎联系万尾岛,伺机将两门小炮和弹药送到万尾岛,在那边安装和试验。
由于制炮这种事情极为敏感,刘永陆也是悄悄接收并告知手下其他人,系从海上西洋人手中购得。
刘永陆选择了最好的大船,将两门炮安装好,平时用桐油布盖住,偶尔开到外洋无人的时候找个礁石或者海岛试射。
万尾岛上也留了两名柏家识字的子弟,记录试验数据,送回山上。
与小炮同期送到万尾岛的还有一样新产品,老管见自己设计弄出来的煤油灯并没有得到沈云峰的重视,参与不到大炮制造业务中的他除了农桑以外,就钻在还没停产的玻璃工场里面带着两名技工捣鼓,最后捣鼓出了煤油桅灯。
当然,玻璃是他弄出来的,其他铁的部件都是他央求沈松在业余时间带着柏林捣鼓的。
当成品展现在沈云峰面前,沈云峰感觉眼前一亮,这玩意好啊,这玩意不怕风,可以卖到海上去。
当然,陆上也可以用,比如晚上出门,拎一个这样的灯,就不怕被风吹灭。
只不过估计岸上消费起这样灯的家庭不多,但海上有啊,海上跑商船的都有钱,还在乎这点银子。
当即决定调剂了几个人给老管,制作桅灯。当然不能耗费好铁,拿些冶炼出来的边角料铸造一些盛油的油壶底座。
然后铁丝什么的,现在还没有能力拉制,就铁匠用手工打造,反正丑不要紧,能护住玻璃罩就好。
简易就简易一点,反正暂时不用核算成本,即使灯的成本高一点,但能把炼制沥青产生的副产品火油能搭着卖出去换银子就是好产品。
沈云峰并不能确定现在这个时间节点,煤油灯有没有出现在这个世界上。但是他推测,即使出现了,价格也是十分昂贵,自己只要卖的便宜,肯定销路非常好。
桅灯出现在万尾岛上的时候,让万尾岛渔民感觉到十分的惊奇,居然有这样的东西,在船上太实用了,哪怕十两银子都行啊。
海上风大,根本点不起灯,也不敢起火,船都是木头的,风一吹很容易失火。
而且万一黑暗中或者雾中航行,这个灯举起来,人家就可以看见,可以避免撞船。
起雾的早晨为了捕鱼出港的时候,船的碰撞经常发生,搞不好就要修船。
再仔细一打听,万尾岛的人在来往的商船上也没看见过这种东西,恰好港口不远的停泊了一艘商船,于是便拿了两个加上一壶火油用小船过去试卖。
没想到洋鬼子居然给了二十两银子一个的价格,还问有没有,他们还想要买几个。
消息传回“丰南号”,让沈云峰和老管都十分兴奋,于是又增调一些赤腰瑶寨的人加入生产。
柏家村的人实在不够用了,也不避讳赤腰瑶寨的人了,反正打铁呗,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