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八零电子书”最新网址:https://www.80txt.net,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
当前位置:新八零电子书 > 历史军事 > 十万大山:1840 > 第36章 筹建防城团练

第36章 筹建防城团练 (第3/4页)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好书推荐: 穿越贾琏之慢节奏生活 华夏最强主播:从主播到全球帝王 系统!我有召唤军火异能 穿越之铁血捕快 沉默的战神 大唐镇国公 明末风云:乱世殇歌 三国之现代魂 快穿之非炮灰女配 晋世传奇之雄霸天下 四合院:当穿越者遇到傻柱重生 我掌梁山,没宋江什么事了 鹰扬拜占庭又名重生之马其顿王朝 大明英宗朱祁镇 红楼:王爷又双叒叕娶妻了 穿越后我还是戴黄盔穿黄袍 三国:人屠现世,请诸位赴死 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 大明:治好病后,老朱求我去现代 汉吏

满着希望。

刘永浩抱起儿子边哭边说:“小子,阿爸就是抢条大船也要让你去看看这个世界,你好好念书,认识更多的字。

那大船不好开,听说都要看懂海图才能开的远,你要学会看海图,开着大船,带阿爸阿妈去看看。”

临近过年,巡检司周玉岫终于回到了防城县城,李九章便通知他来县衙议事。

虽然知县调度不了巡检司人员,但是行政管理上还是知县管着巡检司,所以李九章一通知周玉岫,周玉岫刚到家就来了县衙。

虽然除了招录山上蛮夷做团练亦无他法,但如何招录还是得商量商量。

县丞不在家,防城县是个小县又不设置主簿,典史又不管治安,只有找巡检司来商量,也算是集体决策。

蛮夷一向是戒备汉人和官府的,你想直接去下个通知,人家蛮夷就跪舔把人送下山给你撸,那是万万不可能。

壮人因为隋唐时期就与汉族相通,且住在山脚山腰居多,相互之间还算和谐。但山瑶只有通过平地瑶来想办法去沟通。

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激烈,封建社会时期,地方上的起义战争不断,新旧战争,创伤未复,瑶族人民生活更加艰难困苦。

瑶人被迫起义反抗,起义被镇压,部分瑶民为了生存被迫受招抚,接受封建王朝编籍入户册管理,迁下山定居平地而谓之平地瑶。

一部分瑶民,择居仁里,定居平地,创基立业,逐步加入封建政府户籍,封建王朝认为这部分瑶民安分厚道,称之为“良瑶”、“粮瑶”、“抚瑶”、“平地瑶”。

山瑶虽然与汉人不和睦,但毕竟有些买卖要下山,都是平地瑶打交道。同为瑶人,彼此沟通也顺畅。

西南地区改土归流之后,为防止反复,一般本地土司都被迁走他地任官职。管理瑶人便由官府接手,但因蛮夷难管,汉人不愿意和山瑶打交道,官府的官员也不通瑶人习俗,很多纠纷也无法审理。

正好大清朝廷又要在改土归流地区推行保甲制度,官府一般由平地瑶中推选产生保长,来管理沟通山瑶。

山瑶不论人数多寡,按照一寨一甲设定。下山交易聚集区的平地瑶就为保长,则名义上管辖这片山瑶。

虽然这种应付式的管理,都在糊弄朝廷。

久而久之,大家也就习惯这种管理方法,反正蛮夷不纳税,不服徭役,只要蛮夷不造反,就是当地县官的政绩。

但若官府上山撸蛮夷人头来服徭役,难免一语不睦就拔刀相向,演绎成官逼民反的桥段,那即使朝廷派兵镇压后,当地县官的官帽子多半是保不住了。

虽然大清自康熙帝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税赋制度以来,赋税与人口也就没关系了。但蛮夷自古一向戒备汉人和朝廷,瞒报人口已成习惯。

蛮夷到底多少人,没有个统计,只有改土归流时候有个底册,然后隔几年让平地瑶保长大致报个数据。

防城县要是想让蛮夷躬身配合撸人头下山充当团练,约摸没个八九百的兵力上山也无法做到。

师爷崔永禄说:“为今之计,只有压迫平地瑶保长,让其去交涉山瑶,引山瑶人头下山。若平地瑶办不成,便详细丈量其开辟的田地,让其补上历年税赋,总不成平地瑶还能再上十万大山化为山瑶来逃避。”

“平地瑶虽下山已久,但开辟耕地都系梯田,产量不高,生活困苦,团练钱粮负担估计支撑不起。”

“山瑶刀耕火种,打猎为生,手中自有武器,也不宜加强其武装,武器一项则由山瑶自带,任其横刀或者弓箭,还是竹矛,因陋就简。汉人士绅不出人头的,可勒令出银两,团练需统一服装,山瑶和壮人至少每人一件印字短襟标记身份。”

清朝的师爷负责办理司法诉讼事务,包括命案、奸情、斗殴、偷盗等各类刑事案件的查勘、集审、听讼、拟刑等,“非官而操官之权,笔墨之间,动关生死,为善易,为恶亦易”。

所以说别看没有品级的师爷,大多数都是人才、人精。

李九章从老家带来的师爷、长随个个都有绍兴人的精明。要论出起主意来,有时候李九章根本不如他们老道奸猾。

师爷崔永禄这一发言,把前前后后,平地瑶、山瑶,包括汉人乡绅都算计进去了。

既然被李九章叫来议事,加之私下关系极好,周玉岫也不能打花枪,想脱掉责任让李九章一个人扛。所以,他考虑考虑,也出了主意。

周玉岫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随机推荐: 末世重生之狂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