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夹住后用螺丝紧固还不行。
沈松重新对支架进行了加固,今天先实验着,后期要重新改造炮架结构。
一切都检测好,数据记录好,开始第二次测试。第二次测试比第一次增加了三两火药,依然是朱十八负责点火。
第二次点火,朱十八心情沉稳了许多,很镇静的点燃导火索,然后不紧不慢的进入了掩体。
又是“嘭”的一声巨响,炮弹从炮口以极快的速度发射出去,然后远处的山崖又响起了撞击声和山石掉落的声音。
这两次是以固定角度发射炮弹,因为发射药的量不同,其中落点有一定的差距。
这次是朱十八观察记录的重点,作为唯一曾经有过粗浅培训和打过这种火药炮的人,他有一定的经验。
其他人继续开始检验和记录数据,有条不紊。
两次发射,炮身没有出现问题,大家的信心都十足,干劲也十足。
柏有志抚摸着炮身,心想沈总这边拿出的炮管真是个好东西,这么轻就可以打出这么重的炮弹,和祖上传下来的2000斤、3000斤、5000斤、7000斤的分类大相径庭,看来是铸炮还是要好钢,才能减轻炮身重量。
作为一名技术宅,柏有志此时也根本没想沈云峰是不是为了造反。
技术宅从来不问造物的目的,只沉醉于造物的成功,管他杀孽滔天,只要我造物成功,就像后世的很多科学家成为科学狂人一样,也衍生出科学伦理这一学说。
两次发射成功,没有进行第三次了,因为还有一项数据需要等待反馈,那就是声响。
如果声响能传到防城县城,那一个星期实验下来,估计防城县官府就来人了。
所以,今天适可而止。靠南边已经安排人在赤腰瑶寨最南边靠近悬崖的地方听响声,西边已经安排人到垭口听响声,山下已经和巡逻队说好,让他们注意听响声。
这些数据都要等到晚上才能汇总过来,现在暂时不再实验。
这次实验坚定了沈云峰和沈松对现代无缝钢管充当炮管的信心。沈云峰已经在规划,如果能够承受的话,可以牺牲射程和杀伤力,直接用无缝钢管充当炮管。
这种小炮可以作为攻击地方队伍的武器,类似于迫击炮,可以快速移动。
当然,大炮研制的路还要走下去,毕竟按照朱十八所述,攻城大炮和炮台的防御大炮威力和射程都相当厉害,至于具体表述他不大会用科学一点的语言去表述。
综合朱十八和柏有志的表述,大概射程有两公里之远,但准头就很难说了。滑膛炮的准头一直都靠运气和个人信仰,就像朱十八说他打炮特别准,所以遭人嫉恨。
晚上传来的消息,赤腰瑶寨都能听到炮声,垭口也能听到。
山下,要是事先知道山上放炮,那注意听,是能听到的,要是不注意,那有可能一恍惚就没听见。
那按照巡逻队的位置,平地瑶的直线距离还要稍微近一些,那么那边也是可以听到声响的。
沈云峰于是决定再加一层隔音罩,建设好后再实验,因为后期逐步加大火药用量,声响可能会更大一些。
另外,这段时间大家都一心扑在大炮的铸造上,也该让大家休息一下了。
不管后面技术进步如何,至少这样的大炮来个十门,守住“丰南号”基地大门那是妥妥的了。
此时至少占了一个便利条件,柏有志他们口中说的5000斤大炮暂时官府是没法弄上山来的。你人多了不起,我就守着这一块,也能守几年。
沈云峰倒也不是瞧不起大清帝国,但从“三年高考五年模拟”上温故而知新的历史知识中知道,打鸦片战争开始,这段时间大清朝就没消停过。
再过八九年,洪秀全就在广西金田要干大事业了。十几年后又有第二次鸦片战争,大清朝将会忙的不亦乐乎。
只要沈云峰不扯出反旗,估计都不会派出大队人马用人命来填这个山涧就为了抓一批山匪。
当然,要是道光帝知道这群人来自于一百多年以后,手里还有更先进的武器和技术,也许会倾举国之力把十万大山给挖平了也要找这八个人出来。
所以,这现在是八个人的核心机密,即使是柏洁和黄巧巧,也是现在糊弄着,绝不可能让人知道。
此时,正值收获的七月,先是水稻的丰收。这是赤腰瑶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的第二次收获季,以家庭为单元的农业生产取得更大的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