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令下之后,忽然间宋军的西面营地外面火光冲天,喊杀声四起,继而漫天的箭矢如一大群蝗虫一样朝宋军大营扑面而来。
宋军西面营寨的主将是赵赞,这可是一个狠角色也是一个“名门”之后。他爷爷是后唐卢龙节度使赵德钧,但赵德钧却不是他的亲爷爷,他的亲爷爷姓刘。他的老爹赵延寿是赵德钧的养子,后来在辽国做到了大丞相之职(很遗憾,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个地道的汉奸),而他的老妈则是后唐的公主殿下。
,!
得报营地被北汉人袭击,赵赞立马顶盔披甲带领人马迎战,而且他还主动地冲在了前头。赵赞确实忠勇无敌可脾气也太冲了一点,作为主将你能不能别这么激动啊?结果好了,他冲在前头正好被一支箭给射中了,也是亏了他命大运气好,这一箭直接就射穿了他的脚板,而不他的是脑袋或胸口。
赵赞就此对杀敌这种事心有余而力不足,宋军这边是战端刚启就折了主将,营地顿时被北汉人给冲得那叫一个鸡飞狗跳。仓促之间,宋军的传令兵抓起鼓槌就死命地擂鼓号召营中的士兵以及四周的友军前来助战。
这场突袭确实起到了预想中的效果,而北汉人要做的就是趁着宋军西寨大乱而他们的援兵又还没有赶来之时尽可能多地给宋军造成杀伤。就在北汉人感觉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宋军的一支援军竟然像是从天而降似的突然就加入了这场战斗。在顶住了对方的三板斧之后,宋军这边开始反攻,只是片刻之间就把北汉人打得落花流水。
突袭一旦变成了鏖战就只能是死路一条,北汉军队就此拍了拍屁股上的尘土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赵匡胤听到鼓声之后也立马翻身爬了起来,在亲兵卫队的簇拥之下,他朝西寨策马狂奔而来。他的行动非常的迅速,以至于他赶在了其余三面宋军援兵到来之前赶到了赵赞的营地。此时的北汉人早就跑没影了,赵匡胤看了看颇为有些狼狈的赵赞,又看了看满地鸡毛的战场,最后他的目光落在了赶来救援赵赞的这群援兵身上。随即,他勃然大怒!
呃?这是什么情况?看看你们这都是什么样子?穿着个粗布衣衫拿着把小斧子就来打仗,老子没给你们发装备啊?你们的铠甲呢?你们的大刀呢?
宋军东寨的监军李谦溥这时候站了出来,他回道:“陛下,他们都是我的部下,我奉东寨主帅党进之令前来西山伐木筑寨。我们刚要上山就听到了鼓声,于是我就让他们赶来增援。”
听罢,赵匡胤顿时转怒为喜。李谦溥的这支伐木小分队闻鼓即战且战而胜之,这不能不让他对手下这帮大兵们的战斗素养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宋军的西寨遭遇突袭,东面也不太平,而负责领兵突袭东寨大营的就是北汉的第一名将杨业。他带着几百名骑兵杀入了东寨,正当他领着这帮人准备血洗宋军东寨的时候,宋军东寨的主将党进也亲自披挂上阵冲了出来。党进的勇猛是超出杨业想象的,他带着几个亲兵就来直接找杨业单挑,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杨业竟然打不过党进,最后被党进一路追杀。他越过重重障碍眼看就要到护城河边上了,可党进依然在他的身后猛追不舍,这个党进就像之前汾河桥之战里的荆嗣一样大有不杀了杨业绝不收手的架势。
慌不择路的杨业发现自己陷入了死地,前有大河后有追兵——而且还是他搞不定的追兵,万般无奈之下,杨业一把扯下自己的铠甲,扔掉手里的兵器,然后在临到河边的时候跳下马,他一头就扎进了河里,党进等人追上来只看了河面上一圈又一圈的水纹,至于杨业根本连个影子都看不到。
这下党进没办法了,他很有可能是个旱鸭子,要不然依照他的脾性肯定也会跳下去。他们就在河边盯着,等着看杨业会不会突然冒出头,然后放箭干掉他。然而,当他们再次看到杨业露头的时候对方已经到了河对岸了,城头上的北汉兵顺着绳索下到了城墙下,然后将杨业从河里拉了上来,最后杨业是钻进一个箩筐里被城楼上的人给拉了上去,这才捡了一条命。
关于上面我所描述的这个历史细节肯定是免不了会有争议的。争议的焦点在于,其一,杨业到底是躲进了壕沟里还是护城河里?其二,护城河当时是有水还是无水?其三,他到底是顺着绳索爬上去的还是坐在箩筐里被拉上去的?
史书的记载是:业走匿壕中,北汉兵出援之,业缘缒入城,获免。
这个“壕”可以解释为沟壕,也可以解释为护城河,如果是前者那就是宋军挖的沟壕,可如果是这样,杨业在从壕沟里走出去后就还得过护城河,然后才能进城。假如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