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文武双全,这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一个人能够在其中一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便已经很难得了。
客观地说,我不认为重文抑武的国策有什么错误,真正的错误在于后面的那些皇帝在执行这条国策的时候走了样,错误地领会了这条国策的精神和精髓。当然,这里必须要为赵光义先生说句话,他虽然不具备其兄长在驾驭和控制武将方面那种收放自如的能力,但可以看出他还是很倚重武将的,宋朝武将被文官彻底打压下去是在真宗朝的后期以及仁宗朝时期。也就是在这个时期里,西夏开始坐大,赵光义时期西夏的李继迁不过是游击队长,而世人都知道正规军对付游击队有多难,即使换做赵匡胤去对付李继迁估计也不一定就能好到哪里去,除非来个霍去病将李继迁一干人等来个一锅端,但是很遗憾,后来的曹光实甚至是李继隆都不是霍去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
写了这么多,全是因为杯酒释兵权而引发的一些感慨。当然,这只是个人的见解——个人对重文抑武的见解。后世很多人将赵匡胤的这一策略视为北宋甚至是南宋最终灭亡的根源,但我个人觉得这个责任不应该由赵匡胤来承担,他在这方面的尺度其实掌控得很有很有分寸,但随着澶渊之盟的签订以及和平岁月所带来的文官集团不可避免地全面崛起和坐大,这导致了重文抑武这一国策彻底地走了样。
回到公元970年——大宋开宝三年八月,赵匡胤下令给他在御驾亲征时担任行军前营指挥使的郭进在京城盖豪宅,有关部门说他给郭进豪宅所制定的的标准和规格太高了,这是用来给亲王和公主们用的。赵匡胤听完大怒,他说:“郭进守卫边疆十余年,这样的边关功臣难道还不如我的儿女吗?赶紧办,休要再多言!”
如此所为,如此驭将之法,怎能不让那些边关将领感恩戴德?这一招,他的弟弟赵光义后来也学得那叫一个有模有样。
在这之后,赵匡胤正式下令攻伐南汉。
早在公元964年,赵匡胤就令潘美攻下了被南汉占据的郴州。潘美在这一战里生擒了十余名南汉的官员并把这些人带往开封去见赵匡胤。这里面有一个人叫做余延业,他是南汉的扈驾弓官,也就是南汉皇帝的护卫里面统管弓箭手的将官。赵匡胤听到他自报官职后就来了兴趣,于是他叫人拿来一副弓箭让这个人展示一下身手,谁知道让人大跌眼镜的一幕出现了:这人竟然无法拉开这张弓。赵匡胤哈哈大笑,这南汉人这么就这么一点能耐?连一张弓都拉不开!
事实是什么?这人其实是一个太监。
赵匡胤又问他南汉国内是个什么情况,余延业于是就将南汉的皇帝是如何的残暴荒淫说给赵匡胤听,赵匡胤听完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史称其大为惊骇,然后不无震怒地说道:“吾必当救此一方黎民!”
不过,这时候的赵匡胤主要精力在于平灭后蜀政权,而且南汉又被南唐给隔绝在了岭南,搞定南汉的事他只好先暂时放下。当然,他也不是什么也没做,他下令南唐的李煜给南汉的皇帝刘鋹写信过去,让南汉归还之前从南楚手里抢到的州县,结果是可以想象的,南汉的皇帝刘鋹根本就没搭理赵匡胤和李煜。
这里涉及到了南唐的李煜,这个时候的南唐早就已经在名义和形式上臣服了赵匡胤。他们用的是宋朝的年号,在名义上是宋朝的臣子,但在军事和内政上完全独立自主。这里也可以看出赵匡胤的用心,让李煜去写信让南汉臣服,这明显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六年之后的公元970年8月,赵匡胤在北征太原失败并休养生息了整整一年之后,他决定向南汉亮出他的战刀。同样的,他再次让李煜给南汉的皇帝刘鋹写信,要求南汉向宋朝臣服。李煜还是很听话地写信过去,南汉的皇帝刘鋹看完信大怒,为了表示他的愤怒,他还把李煜派来送信的人给关进了大牢。
你李煜是个什么东西?你自己不投降却叫我投降,难道我就没有骨气和血性吗?难道我连刘继元也不如吗?他会杀人,难道我就没杀过人吗?他杀了他的兄弟和叔叔,难道我就没有杀我的兄弟吗?
刘鋹给李煜写了一封回信,在信里他大骂李煜,依照他的修养,这信里肯定是脏话连篇,史称其言语“甚不逊”。李煜受了委屈,心里很是不爽,于是他把信转呈给了赵匡胤:我被骂了,我心里现在很不爽,你也替我分担一下痛苦吧!
就此,赵匡胤觉得和平解决南汉是不可能了,必须得再动刀兵。九月,赵匡胤正式下诏攻伐南汉:命潭州防御使潘美为贺州道行营兵马都部署,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