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日子。
这事看起来像是赵普获得了胜利,但这时候的赵光义未必就很沮丧。在他看来,立马就把赵普给拿下会显得很没意思,而且还会被人说心胸狭窄不能容人,况且也一点都不好玩和刺激,那还不如就让赵普先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多活几年。赵普现在就是一只耗子,只要赵光义高兴,他这只猫随时都可以把这只耗子给踩死捏扁。
,!
不要以为赵光义此举仅仅只是为了报仇,他先是收了赵普领支郡的权力,然后又把他给罢免了并让他成了京城的一个富贵闲散人员,这件事的背后其实潜藏着赵光义的另一个远大的政治抱负。他要拿赵普开刀,要让赵普立个榜样,而他的终极目的就是要把全国的所有节度使的兼领支郡之权给收回来,他要把地方的行政权全部收归中央。他的哥哥这些年来已经让数百年以来在中华大地上横行无忌的节度使们变成几乎没了牙齿和利爪的老虎,而他要做的就是让这些老虎变成人畜无害的吉祥物。
要做到这些,光是拿一个赵普起示范作用还不够,他决定再拿另一个人开刀,而这个人的身份更是异常特殊,他叫杜审进,时任保平军节度使。赵光义的老妈也姓杜,没错,这个杜审进正是太宗皇帝的亲舅舅。可那又怎样?自古皇家无亲情,他赵光义为了实现自己的个人目的连他哥哥都敢搞,更何况你一个舅舅?
事情还是老套路:某天,虢州刺史许昌裔一纸诉状呈到赵光义的办公桌前,里面的内容就是状告杜审进在其所辖之地的种种不法之事。赵光义派出左拾遗李瀚前往查实,随后李瀚回奏:杜审进在其辖境内任用亲信官吏掌管其所辖支郡的商业贸易,此事严重侵害了当地商贾的利益,而且也阻碍了市场商品的流通。此举实在是不利于商业的发展,希望陛下能够罢黜节度使掌管支郡的权利并将支郡的行政权收归中央 。
请注意,李瀚的这道奏折所针对的目标已经不单单是杜审进一个人,而是全国所有的节度使。赵光义如果真的同意了李瀚的建议显然是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的,因为这很有可能会引起众多节度使的抵触甚至是集体性反抗。这件事从本质上来说毕竟是在从别人的嘴里抢食吃,这事换了谁估计都得反抗。
若是放在五代时期,这根本就是一件皇帝想都不敢想的事,要知道在当时仅仅只是让某个节度使搬个家就足以酿成改朝换代的大乱。然而,此时已不同往昔了,经过赵匡胤近十七年的经营,眼下的宋朝境内根本没有哪一个节度使拥有与中央叫板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赵光义在做这件事的时候首先就是拿前宰相赵普以及自己的舅舅来开刀,如此一来其他人还有什么话可说? 于是,赵光义向全国各地的节度使们下发了一道诏书:全国所有节度使从今以后将不再拥有管辖支郡的权力,其所辖支郡的行政权从此收归中央。
赵光义不是一个蠢人,在做这件事之前他肯定是经过周密的谋划和审视,依照他的行事风格,在做任何一件事的时候他都会把后续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考虑进去,而且还会做出与其相应对的预案。不过,出乎他意料的是,在他一道诏书颁发下去之后所有的节度使都表现得很乖,没有人站出来发出杂音。
这件事站在历史的高点上来看可以配得上任何的赞誉和溢美之词,因为这意味着自唐朝开始走下坡路以来,中华大地的行政权再度回到了至高无上的皇权的掌控之下。何为统一?简单说就是政令通行于全国是也。相较于其他朝代,此时的宋朝并没有什么能够凌驾于州府长官之上的行政官员,比如什么太守、州牧、总管、总督或巡抚之类的省级地方大员。在废除了管辖支郡的权力之后,宋朝的一大堆节度使们在实质上就变成了一个知府大人甚至是一个县令,封建王朝的历史发展到这时候已经可以说是在行政管理上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程度——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各个州府。用今天的话来说,全国各地已经没有什么省长了,最大的地方官就是市长。
这与宋朝的军事政策可谓是如出一辙,所谓的强干弱枝不单是在军事领域,在行政领域也是如此。在赵匡胤的治理下,宋朝的禁军一家独大,全国各地根本没有任何的军事力量能够挑战中央禁军,而赵光义在行政上的改革也让地方从此再无什么所谓的地方实力派,你一个实际官职不过是一个知府甚至连知府都不如的节度使能够对抗体量庞大的巨无霸中央政府吗?这显然是痴人说梦。
需要说明的是,在赵光义下令收回节度使支郡管辖权之前他是做足了功课的。他先是解除了赵普的支郡管辖权,然后让赵普在京城里养老,紧接着他又罢免了四位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