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们说到重文抑武这个词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会立马将其与宋朝联系起来,似乎个词就是宋朝的专属用词。那么,重文抑武有错吗?在中华几千年的封建历史里有一条亘古不变的定理,那就是武人负责打天下,文人负责治天下,然后在承平日久的岁月里这个国家的上层结构逐渐腐化堕落,最后天下大乱再由武人负责一统天下,如此周而复始。也就是说,当这个天下安定下来之后武人们就可以歇菜了,孔门弟子将接管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胜利果实。
这有错吗?治理天下本就应该是读书人的事,难不成要让那些目不识丁就知道打打杀杀的武人们来治理国家?这用赵光义本人的原话来说就是: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致治。是的,这没有错,可宋朝之前的所有王朝里没有哪一个王朝把文人(文官)的地位和权力提升到了那般的高度,宋朝的文官不但要执掌国家的行政权柄,而且还要把持最高军事机构的权柄。不可否认的是,文官在国防这方面守成有余但却进取不足:我们已经得到的绝不可失去一寸,但若是要涉及到开疆拓土这种事他们的口头禅就是那句经典的至理名言——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在这一点上,由宋朝的各位历史名臣所组成的宰相集团表现得尤为明显。
自宋太宗雍熙北伐失利之后,宋朝可曾有过开疆拓土的万丈豪情?可曾有过要覆灭党项李氏,要荡平辽国继而重现汉唐时期煌煌国威和军威的凌云壮志?南宋时期可曾有过要光复故土还京于汴梁的悠悠夙愿?答案是有,但这些为数可数的人并不是哪位宋朝名相,而是他们的皇帝。比如宋神宗的五路伐西夏,比如宋哲宗的平夏计划以及再战河湟,再比如宋孝宗的矢志北伐,但他们最后为何会梦断黎明?难道仅仅只是因为宋军的战斗力不行吗?看看这三位皇帝在豪情勃发之时势力庞大的文官集团都干了什么就能明白他们为何会失败。 对,豪情万丈的宋朝宰相也是有的,章惇是有的,张浚也是有的,但章惇最后是什么下场?张浚最后又做出了怎样的一番令人捶胸顿足的“功绩”?
有句话叫做战争让女人走开,但实际上战争也应该让那些只知道舞文弄墨的文人走开,天下未大定之时处在历史风尖浪口的人只能是那些叱咤风云的武将,文人若是成为这时期的主导力量其结局大多只能是悲剧一场,历史上的那些惨遭灭国的王朝为此而做了生动地诠释。历史上确实有能文亦武的人杰,他们上马可杀敌、下马能治国,但请注意他们并不是纯粹的文人,他们是拿着刀枪的文人,而不是纯粹的只能手握刀笔的文人。
说了这么多,我们现在再又回到公元978年,我们去看一看宋朝的第二任皇帝赵光义在“重文”这条道路上究竟做出了哪些表率和示范。
这时候的宋朝是个什么样子?长江以南的广袤地区已经在名义上完成了统一,钱俶的吴越政权不但在军事上对宋朝构不成任何威胁,而且在政治上表现得比宋朝的任何一位节度使都还要乖,而割据福建漳、泉二州的陈洪进若不是因为赵匡胤的突然驾崩恐怕这时候早就已经住进赵匡胤为他盖好的大房子里了。那么,黄河以北呢?辽国就不说了,此时的辽国其军事和国力都不输于宋朝,宋朝要想搞定辽国绝非易事,如此就只剩下偏居河东的北汉。天下虽未归为一统但也就只差那最后的一脚了,只要赵光义愿意,凭借宋朝现在的实力只需他一声令下就可让北汉成为永远的历史尘埃。
如此局面之下,文人逐步走上前台,武人渐渐退居幕后也就是历史的趋势了。重文抑武,重文是应该做的,而且赵光义已经做得让文人们欢天喜地了。
开科取士,让五百名文官分散到全国各地去治理天下,整顿吏治,收取节度使的军权、财权和支郡管辖权,在各个州府实行军、政、财三权分立,另外还给各地的军事长官配置监军,为各位知州大人配置可监察其权的通判,为各地掌管财税的转运使大人配置同样可监察其权的判官。如此一来,不止是武将的权力受到了削弱和制约,就连文人出身的各地知州大人和转运使大人同样也在个人权力上受到了制约。这一系列的举措让宋朝的中央集权制得到了空前的加固,也让文官的地位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至于抑武,这件事对此时的赵光义来说倒还言过尚早。他对武将们所做的一切并非是要让他们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他只是为了将宋朝的刀把子都紧紧地握在自己的手里,如此他才可以在时机成熟的时侯凶狠地向他的敌人挥动铁拳。他现在还需要武将和军人们为他卖命,为他荡平北汉,为他收复燕云十六州,甚至是为他覆灭辽国建立不世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