弩。在杜佑的《通典》里记载:“今有纹车弩,中七百步,攻城拔垒用之。”
也就是说,这东西是用来攻城拔寨的。它必须要用轴转车(即绞车)来张弦开弓,在它的弩臂上有七条矢道(一次性发射七支箭),居中的那条矢道放置的是一支巨箭,长三尺五寸,粗五寸,以铁叶为翎(普通的箭矢是以羽毛为翎,可它却是铁片为翎),而在这支巨箭的左右则是三支相较略短的箭矢。史称“诸箭一发齐起,所中城垒无不摧毁,楼橹亦颠坠。”
,!
综上所述,这种弩一旦发射出去就如同一颗炮弹砸在了城墙或城楼上。这也不奇怪,以它强到需要用轴转车来蓄力的张弓力道,再加上中间的那支堪与标枪和长矛相提并论的巨箭,这支巨箭一旦击发出去要么死死地嵌入墙体,要么直接将墙体打出个窟窿。这支巨箭单独有一个霸气的名字:一枪三剑箭。何意?就是说,这射出去的不是一支箭,而是一把长枪,而它的三片铁翎则是三把利剑。前面提到过它本是用来攻城的,可以想象数十上百台巨弩一起朝城墙发射会是什么样的场景:无数支长枪深深地嵌入墙体,攻城的士兵不用搭梯子直接踩着或抓着这些巨箭就能爬到城楼上去。
到了宋朝,它的名字叫做“床弩”或“床子弩”,此时澶州城楼上所配置的正是床子弩当中的“三弓床弩”。据《武经总要》记载:“三弓床弩,前二弓,后一弓,世亦名八牛弩。箭用木杆铁羽,世谓之一枪三剑箭。”
从这些记载里我们可以看出它的力道,它需要用八头牛来拉动才能让它张弓,而根据记载如果要以人力拉动它则需要百余人。也正因如此,所以它张弓的时候得用轴转车来拉动,当它击发的时候更是得用一把铁锤去用力砸击扳机,然后这七支箭就会呼啸而出以超出常人认知的超强力道直奔目标。
说完了这些我们再来说它的射程,我们之所以要说它是重型远程武器就在于它的射程几乎达到了变态的程度。在宋朝之前,这种床弩的最大射程是七百步,但在太祖朝时期,北宋的兵器作坊副使魏丕受命对其进行了改造从而使其最大射程达到了一千步。宋代的一步约合现在的153米,也就是说它的最大射程达到了现在的一千五百多米。换言之,这种武器即使称不上是当时的大炮,但也足以称之为当时的重机枪。
好了,话不再多说。我们想说的就是,当辽军到达澶州城下之时,他们所面对的宋军以及宋军所做的战前准备就是这些。
这时候就该轮到我们的这场大戏的主角登场了!
萧挞凛,出生年不祥,字驰宇,辽国皇太后萧燕燕的族(兄)弟,辽史称其“幼敦厚,有才略,通天文 ”。萧挞凛从军早期跟随辽国名将耶律斜轸南征北战立下无数战功,杨业最后一战的对手正是此人。公元988年,萧挞凛担任辽国南院都监,公元994年,萧挞凛因为东征高丽以及西征党项有功而被进封为兰陵郡王兼任辽国南京统军使。此后无论是赵恒的第一次亲征还是王继忠被俘的望都之战,萧挞凛都亲历战阵参与对宋作战,他成了主导辽国对宋战事的另一个耶律休哥,此次辽军南征他更是成为了这二十万辽军的主帅。
此时距离辽军出征已经三个多月了,萧挞凛带着二十几万辽军浩浩荡荡地在这一路上是千里奔袭四处转战,其威风凛凛之气势让他看上去是那么的不可一世,可他领着这群数量庞大的契丹土匪除了攻下了几座兵力薄弱的小城之外,他还有过什么辉煌的战绩吗?没有!非但如此,他这一路上所挨的揍倒是让他刻骨铭心。魏能和田敏是把他扎得鲜血直流的刺猬,他不想惹,王超的定州大营外壳太硬,他不想崩了牙,眼看瀛州鲜嫩可口,可谁知道那一口下去却让他痛不欲生——死三万、伤六万。放眼之前整个宋辽战争史,辽军何曾在哪次战斗中遭受过如此惨重的损失?更丢人的是,面对孙全照大开的城门和落下的吊桥,他手下的那帮自诩为天下无敌的辽军铁骑竟然没有一个人敢冲进去。
在这些“战绩”面前,作为辽军的主帅,萧挞凛的脸可谓是已经丢尽了。他是一个有过无数战功和荣耀的军人,更是一个武士,这样的耻辱是他绝不能忍受的。终于,他来到了澶州,而且如他所愿,他看见宋军不再龟缩在城里而是站在城外主动等着他去胖揍一顿,再没有比这更能让他感到振奋的事了!
诚然,在他和宋军之间,或者说在他和李继隆之间还隔着一条阴森恐怖的壕沟以及重重叠叠的一堆木头块子,但这对他来说根本就毫无用处。从南到北,再从东到西,萧挞凛此生征战无数,什么样的险恶战场环境他没见过,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