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曰:
龙集贞观正十三,王宣大众把经谈。
道场开演无量法,云雾光乘大愿龛。
御敕垂恩修上刹,金蝉脱壳化西涵。
普施善果超沉没,秉教宣扬前后三。
贞观十三年,岁次己巳,九月甲戌,初三日,癸卯良辰。陈玄奘大阐法师,于长安城化生寺聚集一千二百名高僧,开演诸品妙经。那皇帝早朝已毕,率文武多官,乘凤辇龙车,出离金銮宝殿,径往寺中拈香。
且看那銮驾,真个是瑞气千条,祥光万道。仁风轻拂,淡荡宜人;化日高悬,丽彩非常。千官环佩叮当,分前后而行;五卫旌旗飘扬,列两旁而立。执金瓜者,威风凛凛;擎斧钺者,庄重肃穆。双双对对,绛纱烛明亮如昼;御炉香袅袅,霭霭堂堂。龙飞凤舞,鹗荐鹰扬,尽显皇家威严。圣明天子,正坐龙辇之上;忠义大臣,良善之辈随侍左右。介福千年,胜过舜禹之治;升平万代,赛过尧汤之世。
又见那曲柄伞,滚龙袍,光芒相互辉映;玉连环,彩凤扇,瑞霭随风飘扬。珠冠玉带,紫绶金章,彰显着皇帝的尊贵。护驾军千队,整齐有序;扶舆将两行,恭敬肃穆。这皇帝沐浴斋戒,虔诚尊敬佛,一心皈依善果,满心欢喜拈香。
此番景象,真乃盛世之兆,令人叹为观止。
却说这唐王大驾,早早便来到了寺前,下令停止了音乐和乐器演奏。他从车辇上下来后,引领着众多官员,开始拜佛上香。三圈完毕后,抬头仔细观看,果然是一座极好的道场。只见到处都是幢幡飞舞,宝盖闪耀着光辉:幢幡飞舞,凝结在空中形成一道道彩霞摇曳;宝盖飞辉,映照在太阳下闪烁着红色的光芒。世尊金像是那么庄严,罗汉们的面容威严而庄重。花瓶里插满了鲜花,香炉里焚烧着檀香:花瓶里插满了鲜花,如同锦绣般的树木散发着灿烂的光辉,弥漫在整个寺庙之中;香炉里焚烧着檀香,香气如云霭般飘散,透过清朗的天空。新鲜的水果整齐地摆放在朱红色的盘子里,奇特的糖果堆积在彩色的案子上。高僧们排列整齐地诵读真经,希望能拯救孤独的灵魂脱离苦难。
唐太宗和文臣武将都各自焚香,拜见了佛祖的金身,参拜了罗汉。接着又看到那大阐都纲陈玄奘法师带领众僧向唐太宗行礼。礼毕之后,众人按照班次各自安定在禅位上。法师将救济孤儿的榜文献给唐太宗观看。
榜文上面写道:“至德深远而难以捉摸,禅宗已经灭绝。但它的清净灵通却能周流于三界之中。它具有千变万化的能力,可以统摄阴阳。其体用真实而恒常,没有穷尽和极限。看到那些孤独的灵魂,应该深深怜悯他们。这是奉唐太宗的圣旨,召集各位僧人,参与禅修和讲经说法。大开方便之门,广泛运用慈悲之舟,普遍拯救苦难中的众生,帮助他们摆脱沉重的疾病和六道轮回的苦难。引领他们回归真正的道路,普遍领悟鸿蒙之道;行动静止都遵循无为之道,融合成纯净质朴的状态。凭借这样的善缘,邀请大家一同欣赏清都绛阙;乘着这次盛会,让我们一起脱离地狱和凡俗的牢笼,早日登上极乐世界,自由自在地来往于西方。”
一首诗写道:
一炉永寿香,几卷超生箓。无边妙法宣,无际天恩沐。
冤孽尽消除,孤魂皆出狱。愿保我邦家,清平万咸福。
唐太宗看了,心里非常高兴。他对众僧说:“你们要秉持真诚之心,千万不要懈怠于佛事。等到功德圆满完成之后,每个人都会得到相应的福报,我一定会重重赏赐你们,绝不会让你们白白辛苦。”那一千二百名僧人一起叩头表示感谢。当天的三斋结束后,唐太宗回宫去了。等到第七天正式集会的时候,再次邀请他们焚香。这时天色已晚,各位官员都退下了。怎么看得出天色已晚呢?
你看看那:万里长空中淡淡的余晖渐渐落下,几只乌鸦点缀着天空缓缓飞回巢里。整座城市的灯火和人群都安静下来,这正是和尚们进入禅定的时候。
一夜的景色就说到这里。第二天早上,玄奘法师又登上座位,聚集众人开始诵经。
话说南海普陀山的观音菩萨,自从接受了如来佛祖的旨意,一直在长安城中寻找取经的善人,但时间久了却一直没有遇到真正有德行的人。
忽闻得太宗宣扬善果,选举高僧,开建大会,又见得法师坛主,乃是江流儿和尚,正是极乐中降来的佛子,又是他原引送投胎的长老,菩萨十分欢喜。菩萨心下暗想,此番机缘难得,正可借此机会将佛赐的宝贝传扬出去,以助众生修行。于是,菩萨便将佛赐的宝贝,捧上长街,与木叉货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