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前。
在场的大臣们都目不转睛地看着玄奘,只见他身披袈裟,手持锡杖,显得格外庄重肃穆。他的脸上洋溢着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息,仿佛已经超脱尘世,成为了佛祖的使者。
唐太宗和大臣们都不禁为之动容,心中暗暗赞叹。他们觉得眼前的玄奘宛如一尊活佛,散发着慈悲和智慧的光芒。大家纷纷表示,玄奘真是如来佛祖的弟子,只有他才能配得上这样珍贵的袈裟和锡杖。
你再看那袈裟,它的颜色鲜艳夺目,如同彩虹般绚丽多彩。上面绣着各种奇妙的图案,线条流畅自然,犹如天成。每一针每一线都透露出制作者的精湛技艺,让人惊叹不已。
而那锡杖更是精美绝伦,杖头镶嵌着九颗明亮的宝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杖身则由精钢打造而成,坚固耐用。杖柄处雕刻着细腻的花纹,握在手中感觉舒适无比。
整个场面充满了庄严和神圣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佛法的伟大和深邃。玄奘身着袈裟,手持锡杖,宛如一位从西天而来的高僧,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希望和祝福。
当时文武百官站在台阶前大声喝彩,唐太宗高兴得不得了。立刻让玄奘穿上袈裟,拿着锡杖;又赏赐两队仪仗队,派很多官员送他出朝廷大门,让他到大街上行走,前往寺院,就像考中状元后夸耀官职一样。这次玄奘再次拜谢皇帝恩情,在那大街上,热闹非凡,大摇大摆地走着。你看那长安城里面,做买卖的商人、有钱有势的人、文人墨客、男女老少,没有不争相观看和夸赞的,都说:“好一个法师啊!真像是一个活着的罗汉降临人间,活着的菩萨下凡了。”玄奘一直走到寺院里,僧人们纷纷下来迎接。一见到他身披这件袈裟,手持这个锡杖,都以为是地藏王菩萨来了,各自皈依,侍奉在左右。玄奘登上宝殿,点上香礼拜佛祖,又向众人讲述圣上的恩德已经完毕,各自回到禅房座位。不知不觉间太阳落山,夜幕降临。正是那:
日落时分烟雾弥漫,草木迷离,京城的钟鼓声开始敲响。叮叮作响三次后行人停止,前后街道变得寂静。寺庙辉煌的灯光亮起,孤独的村庄安静无声。禅师进入禅房整理残缺的经文,正好修炼魔法,修养心性。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就到了第七天的正式法会。玄奘再次向唐太宗上奏,请唐太宗亲自上香。这个时候,整个长安城都充满了祥和的气氛,人们纷纷前来聆听佛法。唐太宗立即率领文武百官、后宫嫔妃和皇亲国戚前往大慈恩寺。一时间,城里的男女老少不论身份贵贱都赶到寺庙里听讲。
就在这时,观音菩萨对惠岸行者说:“今天是水陆法会的正日,我们可以在这里观察一下情况。一是看看这场法会到底如何,二是看看金蝉子是否有福缘穿上我的锦斓袈裟,三是听听他讲的是什么法门。”于是,他们二人便混入人群之中,走进了寺庙。
进入寺庙后,他们看到这里确实是一个繁华昌盛的国家,比西天婆娑世界还要繁荣。这里的建筑和环境也不输给只园精舍和上刹招提寺。寺庙内传来阵阵仙乐,佛号声响彻云霄。菩萨走到多宝台下,仔细端详着唐僧,果然发现他就是自己要寻找的那个明智金蝉。
诗曰:
万象澄明绝点埃,大典玄奘坐高台。超生孤魂暗中到,听法高流市上来。
施物应机心路远,出生随意藏门开。对看讲出无量法,老幼人人放喜怀。
“万象澄明绝点埃”表明一切都清晰明亮,没有丝毫尘埃。接着,“大典玄奘坐高台”描述了玄奘坐在高台上举行大典。然后,“超生孤魂暗中到,听法高流市上来”表现了超升的孤魂和听闻佛法的高尚人士从四面八方赶来。最后,“施物应机心路远,出生随意藏门开”说明施舍物品要根据机缘,心境开阔,出生也可随心所欲,如同宝藏之门打开。接下来,“对看讲出无量法,老幼人人放喜怀”表示面对众人讲解无数法门,男女老少都心怀喜悦。
又诗曰:
因游法界讲堂中,逢见相知不俗同。尽说目前千万事,又谈尘劫许多功。
法云容曳舒群岳,教网张罗满太空。检点人生归善念,纷纷天雨落花红。
“因游法界讲堂中,逢见相知不俗同”表达了在法界讲堂中的相遇,遇到相知的人与众不同。“尽说目前千万事,又谈尘劫许多功”意味着谈论当前的众多事情以及过去劫数的诸多功绩。“法云容曳舒群岳,教网张罗满太空”形容法网如云彩般舒展覆盖群山,教义之网遍布整个天空。最后,“检点人生归善念,纷纷天雨落花红”提醒人们审视自己的人生并回归善念,就像天降花雨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