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在应对考试这件事情上,贾玩相比于旁人,是有极大优势的。
或者说,今人与古人相比,在应试方面,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优势。
这主要是因为彼此受教育的经历不同,今人从小到大,经历的考试数都数不过来,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
反观时下,除了正儿八经的科举考试外,基本就不存在别的考试、测验等。
对红楼学子来说,考童生考秀才,那就是一年一次机会,考举人考进士,更是三年才有一次机会。
这种情况下,一般只有极少数对自身天赋才情十分自信、或有过硬心理素质的能人,才可以把自身实力正常发挥出来。
而寻常考生,或多或少,都要受些影响。
所以在应试心态方面,贾玩的优势是巨大的。
此外还有应试技巧一节,后世之人因为考试繁多、信息传递又便捷,所以在短短几十年内总结出大量的应试技巧。
科举学子的重点,是四书五经文章策论,有关技巧,至多也就是多习往科范文,引经据典。
但在贾玩的固有思维里,总是习惯性对试题赋分,然后尽可能去寻找得分点,回避失分点。
从这个角度去总结,固然在文采上会略有逊色,但却更为务实有效。
大顺朝沿用八股取士之法,现阶段考官评阅考卷,多从“理”、“气”、“辞”、“法”四个方面着眼。
这里面,唯有“辞”,注重考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要求文字优美、准确、精炼。
而其余三点,则更侧重考生的思想高度、对四书五经的领悟与理解深度,以及对实务的应对和处理手段。
有着后世贤达对四书五经不断解读、释义,再加后世的见识与眼光。
贾玩在这些方面,同相当一部分科考学子来比,有些天然优势。
至于文采上的短板,这点确实很难补齐,不是朝夕之功。
但根据张大人给他划定的入学考试考纲范围,再突击一下其他方面,想来并非难事。
凡是接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学子,其实都不会缺乏这种能力——期末考前复习或预习总经历过吧?
十日温书,未生波澜。
唯一不巧的事,是贾玩去国子监参加入学考试那日,正赶上四月十八,宝玉生辰。
宝二爷的生儿,纵不是整岁,排面也小不到哪里去。
但贾玩总不可能为给他庆生而耽误正事,所以一早先去了国子监,只安排小红送了一份礼物过去。
就是宝玉先前主动要的绿桃牡丹鹦鹉,品相不差,模样和毛色上都很不错,比林妹妹那只也只是稍有逊色。
不过并非出自贾玩通灵强化,而是让宁五在花鸟巷里淘来的,所以聪慧程度上自然没法儿比。
宝玉得了鸟,但仍不很高兴。
林妹妹的生儿和三妹妹的生儿,玩三哥都是在的,怎么轮到他的生儿,偏就来不了了?
再一打听,竟还是被劳什子国子监考试给绊住了脚!
那算个什么东西?
不过是追逐功名的浮沉之所!
怎能与兄弟情谊相比?
所以宝玉狠不快活!
甚至,姊妹们还偏帮着玩三哥来说话,说什么“正事”不“正事”。
莫非他去那种俗气迂腐的地方是正事,我的生儿倒成“闲事”、“琐事”了?
但整一个上午加午宴,他都待在老祖宗身边,倒是不好发作什么,只觉着憋闷、怏怏不乐。
而另一边,贾玩却是无暇顾及其他,只专心作答。
国子监入学分堂考试,并非集中进行,毕竟恩监、例监入学的生员,对进哪个讲堂大多都不在意,反正也没几个真正愿意学的,所以通常是有一个算一个。
就那么一间单独考舍,也无人监考,只象征性检查了下随身物品,简单确认未携带小抄,便发下考卷。
至于笔墨等都是国子监标配,同样无需考生自备。
试卷发下,贾玩填好题头信息,主要是名姓一类。
之后又先通览一遍。
题型多为策问、论等,并无选择、判断、填空之类。
比如第一题,“有知虑乎?曰‘否’。多闻识乎?曰‘否’。然则奚为喜而不寐!”
这一句,选自《孟子·告子下》,意思是:
问一个人有知识谋略吗?回答是“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