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当天晚上,一条消息的传出,让宫内姜皇后的处境变得更加危险。
入夜之后,一个姓姜名环的死士来刺杀帝辛。虽然没有伤到帝辛,但却暴露了身份,是东伯侯姜桓楚的部下。刺杀理由更是离谱,说是姜桓楚密谋造反,姜皇后里应外合,助姜桓楚登基,还说给她一天时间考虑,如果不承认就挖去双目。
殷玄敏锐察觉到,这件事情从里到外都透露着邪门:第一,姜环一个人来刺杀近百侍卫护佑,且自身武力超群的帝辛,那是刺杀还是找死还真不好说。
第二,历史上皇后擅权的很多,皇后谋反的还真不多,三纲五常又不是说着玩的,嫁为人妇即为一体,娘家再好也是外人,姜皇后怎么看都不像呆瓜,会作出这种事。
第三,如果妲己生下武庚,影响到太子的地位,姜皇后或许还会这么干,可现在妲己还刚刚被开发,武庚还在帝辛的袋子里呢,姜皇后更不会着急。
而关于姜皇后的结局,除了帝辛看不清形势以外,比干和这些臣子也有很大的关系。
也许是这个时代的人不会劝谏,说话做事都相当耿直,甚至超出了臣子的本分,只要帝辛做错一点就是亡国之道,帝辛就是亡国之君。感觉都把他说出逆反心理了,不让我干我就偏这么干,反而闻仲虽然也霸道,但却真正地尊重帝辛这位帝王。
因此其他大臣的劝告一个不听,而闻仲的劝谏就算不能一一听从,却也会收敛,不然就算闻仲是太师也不好使。
第二天一早,整个龙德殿中就吵的不可开交,尤其以丞相比干的声音最大,争议点就是对姜皇后的处置:“姜皇后贤良淑德,育有两位太子,兄友弟恭,皇后的教导功不可没,服侍大王也并未有失德失仪之处,岂能擅言废立?大王如此行事,必制朝野动荡,成汤江山不稳,甚至有亡国之危。”
比干好好夸姜皇后帝辛也不说什么,可他最后那句话就让帝辛很反感,甚至脸上出现了不耐烦的神色:“姜皇后昨夜勾结外臣,刺杀于孤,而且这是孤的家事,为何不能废立?”
比干继续悍跳正面对抗:“刺杀之事,蹊跷颇多,不足以证明皇后犯下大错,大王切不可听信谗言。”
比干这个人在书中确实忠,可从后世角度看,比干的问题很多,跟西岐眉来眼去,进谏的时候也是一个劲地怼,很多事都不会委婉或者解释清楚。让人感觉他就是单纯为了反对帝辛而反对,而这种表现只有把他摆在贵族立场上,想要帝辛恢复奴隶旧制才能解释他的表现。
帝辛被反问地烦了,最后直接把话说死:“够了,此时孤已经决定,不必再议。”
就在比干偃旗息鼓,帝辛感觉自己掌握大权,心里不再这么抗拒这话题时,殷玄站了出来:“大王,我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想请大王批准。”
“王弟有何事?”帝辛看主动有人岔开这个话题,给自己台阶下,态度缓和了不少。
殷玄指着比干说道:“比干丞相的生母教子有方,立有大功,请大王批准,将比干丞相生母移入太庙,与先祖同列祭祀,享万世香火。”
“胡闹!”所有大臣都出来反对,比干更是气的想杀人。太庙只有帝王一脉可以进去祭祀,旁系都没有资格,把比干的母亲抬进太庙,等同将自父系社会以来,人族几千年来建立的祭祀规矩抛在脑后。
而且把比干母亲抬进去,等同在告诉帝辛他要谋反,这不是坑人吗?
帝辛的脸色也变得难看起来:“王弟,这里是朝堂,是龙德殿,你不要在此胡言乱语。”
“大王既然觉得太庙只有子祭父,没有侄祭姑,那我就奇怪了,姜皇后有两个儿子,是大商储君,而后宫其他人都没有生下儿子,没有王储之争,将来百年之后,姜皇后可享太子祭祀,帮助谋反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要帮姜桓楚谋反?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蹊跷?”殷玄用这种委婉的劝谏方式,希望他能听进去。
果然,这话一说,帝辛的抵抗情绪弱了很多,只是他的心智已经被迷惑,依旧选择坚持自己的决定:“即便如此,也与废后之事无关。”
殷玄没办法,只能掏出之前闻仲留下的打王金鞭:“大王,闻太师出征北海的时候,把先王御赐的打王金鞭留下,今天我只能大不敬一次,用打王金鞭劝谏,希望大王收回成命。”
打王金鞭一出,帝辛的脸色顿时变了,就连眼神都清明了很多,可见闻仲在大商的名望和地位确实非同凡响,连带着打王金鞭的威慑力也超级强。
面对打王金鞭,帝辛只能偃旗息鼓,不再提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