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连孙策,也死在了这样的死士手上。张易心里很清楚,自己以后必然也会掌握造纸技术和活字印刷技术这类先进的东西。
这些新发明一旦公开,对世家的打击将非常大,二者很可能会产生对立。然而即使关系变得复杂,也希望尽可能维持表面和谐。特别是对于刚占地为王的张易而言,更不愿与世家直接翻脸。无论如何,张易绝不可能接受一个世家女子作为自己的内眷。
“哈哈,德珪兄不必担心,家父生前为我定下了婚事,是和蔡邕蔡学士的女儿蔡琰蔡昭姬。”张易并非虚构,这段婚姻由父亲生前决定。张易之前并不知晓蔡邕会安排这样的婚事,直到和刘伯温提到联姻时,这件事忽然涌上了心头。
他曾好奇,蔡邕为什么还要与张咨定下亲事。后来想到,根据史籍记载,蔡琰归宁时遭遇掳掠,成为匈奴左贤王的妻子,十二年后由曹操作战胜利从匈奴营中接回。历史上曹操统一北方发生于200年前左右,而现在正值公元某年,这说明,原主身亡后,之前的婚约已经失效,蔡邕将女儿蔡琰改嫁卫氏。因此这一安排显得合理。
蔡瑁听后点头表示认可,神色间流露出一丝遗憾。尽管蔡邕并非世家出身,但其声望却足以媲美郑玄、管宁等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
尽管蔡邕曾应董卓之邀任职而令名声受损,大多数认为他是出于对国家利益考虑而非自愿加入董卓集团,这点小污点并不影响他作为大儒的形象。二人继续谈论了一会儿后,蔡瑁起身辞行前往南方。
在城门处相送至告别时刻:“云骥贤弟,请留步,伊桑林之约切记。”
蔡瑁笑言随即离去,张易返回时见到刘伯温正手持扇子走近,脸色数变,“主公,太守真的为你订下了与蔡琰的婚事?”
“难道你觉得我在撒谎?若我和蔡琰未曾婚定,一旦谣言四起,对我声誉将是一大打击。”张易略显生气地说,实际上婚约是由张咨与蔡邕共同商议的结果,相关文书至今仍然收藏在他书房内的一个盒子里。“蔡邕可是享誉天下的学者,学识广博,声名显赫!” 刘伯温低语,同时也不解为何主人尚未将此联姻之事公之于众,若提前公布,或许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前来效力。蔡邕的名望,本就极具吸引力。
张易望着刘伯温默不作答。由于夺人之地后导致的记忆混乱以及父亲健康不佳未能详述,使得他对婚事并不了解。
“仅凭借未嫁女的父亲名气有何用处?” 张易摇头道,“再多赞誉,比得过活生生地拉来蔡邕吗?”
刘伯温手中扇动暂停,目光聚焦在张易身上,“主公是否想请蔡邕来南阳做官?”
“这又如何?”张易回应道。
时下正处于某公年前后,紧随其后便是群雄围董。若不趁着这场混乱前救出蔡邕,等董卓退居长安,营救难度无疑将会剧增。
“要从董卓手下带走蔡邕恐非易事。”刘伯温沉声警告,双眼微闭,显然正思考着策略以协助主公实现目标。
他面 具挑战的事物时,内心的斗志也越是昂扬,因此一旦完成,所带来的满足感便会更加深刻!
“主公若想说服董卓允许蔡公离开洛阳,找个合适的借口并不难,您只需要提及回家乡南阳办婚事就好了。”
“对,难点是如何说服董卓,确实是一桩让人头疼的问题!”
经过思考后,刘伯温轻拍了一下手中的鹅毛扇敲打自己的头,“呵呵,主公,我们都太粗心了啊!”
“主公元有一张易犁在侧,即使去了洛阳,董卓亦不会对我们不利。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安全脱身,重回南阳!”
“如果主公亲赴洛阳,董卓虽不为难您,却一定会寻机将您滞留洛阳。我们须提前策划出脱困之计!”
刘伯温话锋一转,步至图卷旁指点地图某地,那是袁术势力范围所及,“按我的想法,是否可以模拟一次袁术的攻城?”
“您的意思是假装袁术攻城?”
“是的,如今天下豪杰对董卓渐起反抗之心,我敢肯定董卓对此也心知肚明。假如南阳落入袁术手中,各方诸侯必然齐聚南阳外围,董卓肯定不愿意坐视袁术扩大战果,进而逼近洛阳。”
“父亲的官位也是董卓所封,您今日子承父业虽不受制于董卓,但两者之间的瓜葛难以切断,因对父亲的情面,董卓对待您必有特殊照顾,托付南阳予您,他会较为安心!”
张易微笑着拍掌赞同:“那就照此计划而行!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