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位云骥。我上次见他还只不过是个十岁的孩童,至今已有多年未见过面,现在也应该十七岁左右了,不知道成长为何种风采。”说毕,蔡邕满脸含笑地站起身来。
后院里的亭子里,一位少女端坐着,轻弹琴弦,清风拂过她的裙摆,似乎连带心中的烦忧也一并卷走。
此时静谧,被突如其来的声音所打扰,这位少女,正是蔡邕的女儿蔡琰,轻抬眸帘,美丽的面庞展现无遗。
,!
“怎么了?”她的声音轻柔,似水流般温润。
“ ,先别顾着创作乐曲了,姑爷到了!”侍女慌忙地说着,呼吸急促,看来她是飞快赶来通报的。
这个被唤作 的少女就是蔡琰。她正专心于音乐创作,却未料到会有此惊人的消息。
“在哪?”蔡琰急切地询问。
“在正厅,老爷肯定在同他交谈,”侍女急切回应,随即抓住蔡琰的手腕准备出发。
“小青,这样做不合适吧,我们尚未完婚,见面恐怕不妥。”但蔡琰的话语与步伐并不一致,她的脚步并未停留,默默地跟随侍女小青向大厅方向行去。
与此同时,回到张易这边,此时,他已经在大厅与蔡邕会面。蔡邕捋着胡须,温和地看着张易,尽管他的相貌并非顶尖,但也堪称风度翩翩。
在这重视外表的时代,蔡邕对眼前的年轻人颇为满意。
对于人的品德,更是无可指摘。
张易所创造的张易犁已经流传至整个洛阳,且正有向其他各州蔓延的趋势。
这份功绩足以见证张易的人品。
无论从外貌还是内心,蔡邕都感到极其满意。
"我对你的心意已是了然于胸。"
听到这里,张易不由得挺直了身子。
"按照常理,婚礼的步骤应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这六个环节。"
"但你与我女儿的婚姻,自幼即已约定,当然不同于旁人。"
"所以,我们可以直接省略前面五个过程,直接举行婚礼。"
蔡邕笑道。张易听了,不免有些忐忑,不论是前生或今世,这是他的初次结婚。
"只不知侄儿打算在洛阳举行婚礼,还是返回南阳?"
蔡邕问道。
张易立即起身,恭敬地说:"禀蔡大人,先父死于孙坚之手,死前最牵挂的就是我成家之事。"
"晚辈希望能够回到南阳结婚,希望父亲在天之灵能看到此事,也能安心。"
对张易这般尊敬的举止,蔡邕表示高度认同。
张资死在南阳,灵魂必然还在那里。若是在南阳结婚,张资若九泉之下有知,必能看见。
"我也有同样的看法,支持在南阳举办婚礼。"
蔡邕说道。
张易听到这里,随即又说:"除此之外,小侄还有话想要启禀,不知是否合适。"
蔡邕挥了挥手,表示:"以后你我将成为一家,你有什么话说便是。"
"那我就直说了。我在洛阳,也能看到时局的变化,未来的战争无法避免,而洛阳势必会遭受战事。小侄希望能请您同我去南阳!"
张易直截了当地谈到了即将到来的战 景。尽管蔡邕沉溺于文史研究,但他绝不是政界的门外汉。
目前虽有暗藏的动荡,但也能够预见到一二。
董卓现今势力壮大,必然不会被诸路诸侯容忍。随在董卓身边,恐怕免不了流离失所和战争冲突。
只是…
“我要是到了南阳,那些我视若生命的书该怎么安置呢?”
他对女儿出嫁的婚事虽感重视,但并不意味着必须搬家,将家中所有的书籍一并带往南阳确实不太实际。
但若真的离开了洛阳前往南阳,日后要返回恐怕会十分困难,把这些珍贵的书籍留在这儿,他怎么也不能接受这样的决定。
“不如就地掩藏起来,待将来有机遇时,再回来取也无妨。”
“何况,南阳也不缺乏书籍资源。最近我还查封了许多大家族的藏书,总数达到一万之众。在这一年里,蔡公完全可以深入研读,等到时日恰当,我会亲自护送蔡公重新拿回这些珍贵藏品!”
张易言之凿凿,充满承诺与保证。
蔡邕看到张易如此坚定自信的样子,内心也有了一些动摇。
对于张易的这份信心,部分源自于他知道不久的将来将有一勇士会刺杀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