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事宜,并特别叮嘱不能影响到主上的大计。
在一片和气中,两人计划次日一早拜访二荀。张易的心里却已盘算好了,如何既能邀请得动荀攸,也能让荀彧心甘情愿加入他的行列。尤其针对荀彧而言,后者更倾向于恢复汉室权威这一点上,将会是一大难题。
荀彧的观点与这并不相符。
要知道,荀彧是对汉室极为忠诚之人。
与支持曹操接受九锡的荀攸不同,荀彧始终自视为汉朝臣子,甚至在曹操统一北方、眼看即将统一天下时,荀彧依然劝说曹操归政于天子。
对于拉拢荀彧一起奋斗,张易并没有十足的把握。汉室的存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
他只能采取见机行事的态度。
而提到荀攸,张易则感到更为自信。
许多名门望族并不倾向于将全部筹码押在一个人身上。
他们更愿意广泛撒网,无论是将来哪方获胜,荀氏一族总能确保延续。
若将所有资源都投入给单一人物,万一该人战败,他们如何自保?
投降?他们毕竟是半圣之家,这会显得多么失面子!
灭族?家族如何维系?
袁绍和袁术麾下均可见荀氏族人的身影。
当前看来,最有希望成就大事的是袁家,毕竟有着四代三公的辉煌历史。
但荀彧和荀攸却有不同看法。
荀彧认为袁家动机不明,而且袁术和袁绍二人个性上的重大缺陷令他对二者前景持悲观态度。
而荀攸则持有与兄长相似的看法,认为一个愚钝一个优柔寡断,为他们出谋划策几乎是一种折磨。
虽然他们认同多方面投资的策略,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随便跟随。
张易突然出现,并连续战胜袁术与孙坚,这一壮举已引起多个大家族的注意,当然,荀攸和荀彧也不例外。
不过两人目前仍在观察中。
在荀彧眼中,张咨与董卓关系密切,因此担心张易也可能效忠董卓,沦为他的爪牙。
荀攸则因其个人遭遇,尚未有机会前往南阳见张易。
然而,荀彧对张易的看法已经开始转变。如果他真的是董卓的爪牙,没有道理还要拉拢荀氏兄弟。
最重要的是,张易如何看待汉室,这直接关系到他们是否会追随他。
为此,两人安排仆人整理好住处,然后坐在屋内等待张易前来。按照那人所说的,张易会在今天上门拜访。
待李嗣业吃完饭后,张易上街采购了些礼物,随后骑马前往荀彧府邸。
同时,他也向李嗣业分享了关于张辽的情况。
李嗣业对此的反应基本与张易一致:既为得到像张辽这样的猛将感到兴奋,又因缺乏足够的马匹而忧虑。
南阳与幽、凉两州距离甚远,中间分别隔着司隶、并州(对幽州而言)以及雍州和司隶(对凉州而言)。想在不引起他人怀疑的情况下运送如此大量的马匹,几乎不可能。
“如果我们有能力,主公完全可以考虑去幽、凉购马。”李嗣业建议,因为他们完全负担得起费用。
即便有钱,在这种情况下找到能够供应大量马匹的地方也是个难题。
张易摇了摇头:“我也考虑过这一点,但考虑到南阳与幽、凉之间的遥远距离,想低调完成运输根本就是痴心妄想。”
南方诸侯之所以缺少战马,原因或许就在于此——就算有足够的财力,也可能因为地理障碍而难以获取。“咱们一步一步来吧。”张易说道,“即使资源有限,也可以先调拨部分军队的战马给张辽使用。”
初步可以模仿四军架构,先成立步兵、弓兵和骑兵单位,待将来马匹数量充足时,再由张辽专门负责组建骑兵队伍。
“不如,主公向董卓求取如何?西凉大马可是驰骋天下的!”
“董卓手下的西凉铁骑号称十万之众,主公如果开口索求,也许能够得上千匹骏马也未可知!”
李嗣业提出了这个建议,董卓这位现成的凉州富贾就在这里,不用点心思获取些资源岂不是浪费了机会?
“哪里可能有如此多的骑兵,所谓的‘号称’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
张易摇头表示否定。
近来他在研读兵法着作,深知养育骑兵所需的成本极为庞大。
供养十万战马的粮草足可养活五十万的大军,如今董卓虽占有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