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他们能够满意这样的朝廷吗?”
“若你心怀民众,理应努力实现天下一家的大同世界,让黎庶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这正是他们最深切的期望啊。”荀彧闻言沉默,空气中只剩下一片静寂。
不同于荀彧,荀攸对张易的观点深感赞同。他之所以暗地策划除掉董卓,其出发点也是基于董卓掌权对民众并无裨益,故有此举,并非是对汉室本身的忠诚使然。
,!
“文若,你知民间的疾苦与抗争有多强盛吗?陈胜、吴广 和近期的黄巾军,都是民怨激化的真实案例。”
“数百年前,民众的力量 了秦朝,今天的历史也在昭示同样的规律,人们已经不满汉廷了。文若,这是无法抵挡的趋势!”张易语罢,向前迈出步伐并拍拍荀彧的肩,“好好思考吧,文若,在你的内心深处,究竟是苟且残败的汉朝更让你挂心,抑或是深受苦难的百姓更为重要?”
随后,张易转头对荀攸说道:“公达,明日前去董卓处告辞,日出之际我们即离开洛阳。明天清晨,你可以先行出城,在洛阳之外等候我。”叮嘱完毕,他向两位作了个揖礼,随后步出了荀府。
“叔父……”目送张易离开,荀攸返回屋中看到了心神不定的荀彧,试图从张易的角度为他说句解围的话,因为他了解主公对于叔父荀彧的高度赏识。
可是荀彧却打断了他的言语,挥了挥手,蹒跚着退回自己的书房内。在那一刻,荀彧脑中仅有一个问题萦绕:效忠汉室,还是关注民生?
无奈之下,荀攸叹了口气,回房开始收拾行李。第二天他们就要动身离洛,前往南阳等待与张易汇合。
至于荀彧的命运,每个人都应追随自己内心的召唤,这道理同样适用于任何人身上,正如他自己也无法干预荀彧的选择一般。
在行走于回营路上时,李嗣业侧目环顾四周确认无外人后对着张易道:“主公,荀彧对汉室简直忠诚得过了头。”
张易长叹一口气,李嗣业见状站定了身子回过头望向那座寂静的府邸。两人心思相仿,当信念相左之时,终将成为对立面!
确实,李嗣业钦佩荀彧的才华,但如荀彧不愿效力于他的主公,他也乐见英才的殒落!
“文若先生,还是希望您能好好想想啊。”李嗣业沉思后说道,然后就跟上张易的脚步。
如果未来某天荀彧依旧固执己见,再次相见时,他的大刀定会砍下荀彧之首!不是出于个人仇怨,只因荀彧确实才智超群。有时候,才华横溢反而成了负担。
二人回客栈休息。次晨,张易安排李嗣业将荀攸送出城外,之后再回返找他。至于自己,需要与董卓辞行!
“云骥,这么快明天就要启程了吗?真急人呐!”董相府内,董卓半躺着榻上,身边有个佳人在怀,旁有李儒伺立。
张易瞥见微笑的李儒,心中不禁生畏——这老滑头不知又在盘算什么阴招。“叔父,婚礼迫在眉睫,扣掉路上的时间,我们回到南阳不到一个月就必须成亲,若时间太紧促,恐婚礼准备不足,先父恐怕在九泉之下也不会安心。”
董卓看到张易眼圈红润的样子,不由转首望向李儒。这时,李儒站出来说:“主公,张太守曾来问我如何制胜袁术与孙坚,报他父亲的大仇。属下献了一计,既能替太守 ,也能解除两位对手对我们主上的威胁。”
李儒的话触动了摇摆的董卓,想起与张咨的友谊,心又一软,但李儒的建议随即坚定了他的决心。袁家四代三公,还有勇武的孙坚联手,在长江以南几乎无人可挡。让张易去牵制袁、孙,消弱双方实力,董卓只会从中获益,又无需置张易于死地。
权衡过后,董卓的眼神恢复了果断,“我觉得文优说得好。云骥,这下,我就给你一次立功的机会吧!”
董卓示意一边的李儒,后者立刻取出诏书。张易神情未变。既然李儒刚才才提及此计,却随手带上了圣旨,显然这是他和董卓预先商定好的。其中深藏的风险,张易心里一清二楚。
“云骥啊,皇上听说王睿被孙坚杀害了,极为震怒。你一定得把孙坚的头颅取来交给朕!”董卓叮嘱。话音刚落,李儒心一惊,意识到——千万不能提到皇帝!
听罢,张易嘴角微翘,斜目看了看有些尴尬的李儒,高声道:“小臣,领命!”
“不过,丞相,小臣此次出征,旨在为国效劳,根据律令,军需物资应由洛阳武库提供。”
闻言,董卓愣在当场,说不出话来;李儒在旁暗自发愁。如果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