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排除凉州和雍州这些已被董卓掌控的地方,实际上与长安最近的应当是汉中才对。
但刘备却只字不提汉中,一心只想前往并州,这其中必定藏有更深的目的,这是张易确信无疑的。
“玄德兄与我仅是初见,便要求我帮你上奏请求官职……哈哈,在下绝非心慈手软之人!”
张易摇摇头,心中疑惑刘备到底是何用意?
让张易上奏推荐刘备担任上郡郡守,张易怎能轻易应允?“备深知此点!”
刘备抬袖拭去了流出的鼻涕,接着说道。
,!
“对于将军的忠诚和坚定,备也是有所了解的,将军不仅创造了先进的农业工具,还断绝了与董卓的联系,备对此深感敬佩。”
“如果将军控制南阳,我占得上郡,我们的力量就足够强大,我可以横跨草原,您则可以通过武关进入长安,两面夹击之下,必将救出天子!”
“但是,我也明白将军所面临的困难,南阳地处南方,缺少马匹。”刘备言辞恳切,让张易几乎难以反驳。根据刘备的分析来看。
张易仿佛被描绘成了一个英雄人物,然而,
刘备仍旧在继续分析:“假如我刘备占据上郡,必然将深入草原寻找马匹,通过孟津渡口、洛阳,直到打通广成关的道路,一路向南抵达南阳,将良马献给将军!”
这是一段详尽的陈词,先是对张易的高尚品德予以肯定,认为既然如此高尚,理应听取刘备的观点,使其成为上郡太守,
到那时,两个人各自行动,一个向北,另一个往西,共同拯救天子。
尽管刘备已经说了许多,但发现张易显得兴趣寥寥,随即他改变了策略,提出——马匹作为诱饵!
我已经讲了这么多,你还毫无所动?
没关系,换一个方式说,你知道南阳最缺的是什么吧——马匹!
如果你刘备成为了上郡太守,一定将马匹送至南阳给我。
别的地方我也不考虑了,从上郡向南就是洛阳。
过了孟津渡,然后穿过伊阙关,直抵广成关便进入南阳的地界。
至于怎样把马送过去,那是我要操心的事,你就不用多想了,只问你感不感兴趣?张易确实感到有些动心。
他正为如何获取这批马而发愁,没想到刘备这时主动来找他,可以说解除了张易的一大忧虑。
只不过……这一切真的这么凑巧?
张易刚刚因马匹犯愁,刘备就来了,并以此为条件让张易推荐他为上郡太守。
而且,张易还无法拒绝,因为他真的没有比刘备更好的人选!
“既然玄德兄这么说,那我也自然答应。但光靠我自己,可能说服不了董卓让你担任上郡太守啊!”张易说道。
“我的师兄公孙瓒也会联合一起上奏的!”刘备补充道。
张易点了点头,见刘备终于不再掉眼泪,便微笑问道:“请问玄德兄,不知哪位智者给你出的此计?”
刘备初期确实缺少可以依靠的地方。
这一次,通过张易和公孙瓒的帮助,他直接谋得了上郡作为根据地,进而计划进军并州。
张易相信,这一切的背后必定有人出谋划策。
否则,若刘备真有这样的智谋,他又何必在前世四处流浪?
“府君明鉴,我新请了一位军师,名叫戏志才。军师详细分析了局势后,我深感陛下安危事关重大,所以军师就给我制定了这个计策。”刘备的眼圈红红的,似乎随时准备再次落泪。
他在言语中始终不忘提及忠心于皇帝,将自己置于道德高地,好像张易不同意就是不忠于汉室一样。
张易脸上带着笑,好似揽得贤才的人是自己一样。
其实他早就派人前往颍川等待了,却最终未能等到戏志才,而是让他投奔了刘备,这……
自己好不容易拉拢来了曹操手下的两荀,现在刘备又挖走了戏志才,真是……曹操可真够倒霉的!
“主公,臣建议还是跟玄德公交个字据为好!”见张易不再作声,刘伯温站了出来,提议道。
“军师,玄德兄以仁义闻名,怎会背信弃义?”张易假意不满地训斥道。
“主公,玄德公确实仁义,但若玄德公到了上郡,初期可能无法提供大量马匹,如果第一次送给主公一万匹马,第二次却只有千匹,如此大的落差,怕会影响两人的关系。”刘伯温解释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