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确实不算太难,但也绝非轻而易举。
大唐。
李世民站于殿中,双手负背,目光沉稳而深邃。
殿外天光微微映入,显得整个大殿庄严肃穆。
他缓缓说道:“熔炼玻璃所需的高温确是个难题,但朕相信,宫中能工巧匠必能克服此事。”
群臣低头沉思,气氛略显凝重。
这时,魏征迈步上前,恭敬一礼后沉声说道:“陛下,臣曾听闻民间传言,有些工匠在制玻璃时,不仅使用传统燃料,还巧妙运用风箱来增强火势。”
他顿了顿,继续道:“风箱通过水力或人力驱动,持续为炉火提供充足氧气,使火焰更炽烈、更稳定,从而有效提升炉温。”
“臣以为,此法可借鉴用于玻璃的熔炼过程。”
李世民闻言,微微颔首,脸上露出几分赞许之色。
他缓缓说道:“魏卿所言甚佳,风箱确实能助熔炼。此等巧思,正是朕所需。”
稍作思索后,他抬手挥袖,目光转向殿中侍立的内侍总管:“即刻传令工部,派遣工匠下乡考察风箱装置,学习其制作与使用。”
他语气坚定,字字铿锵:“同时,朕命工匠们结合宫廷实际,对风箱进行革新优化,以期更好地辅助玻璃熔炼。”
“若能成功,不仅可满足宫廷所需,亦能惠及民间。”
几句指令传达,整个工部迅速行动。
一时之间,各地工匠忙碌起来。
工部尚书带领工匠,亲赴数处水力发达之地,观察民间风箱的结构与运作原理。
匠人们日夜研究,尝试将风箱改进,使其适应更高的炉温需求。
与此同时,朝中其他几位大臣也对玻璃制作工艺表现出浓厚兴趣,纷纷上奏建议改良技艺。
有的提出使用更耐高温的炉膛材料,有的则建议调整燃料配比,以进一步增强火焰强度。
宫廷内,讨论熔炼之事的气氛愈发浓烈。
这背后,隐约还有更大的利益驱动着众人。
毕竟,若真能制出晶莹剔透的玻璃,不仅能提升大唐的工艺水平,还将为朝廷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
想想那些可以用来装饰宫殿、制作器具的透明珍品,岂非能让大唐更加富强?!
李世民站在殿内,目视远方,眼神愈发坚毅。
他低声自语:“玻璃,或许不只是匠人的事情,它还代表着大唐殷实的未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