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翼翼。
更不用说什么不利自己或国家的事了,自己的功绩岂止于一统六国、拥兵百万、将领如云!
怎会有害于国之事?
“父皇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反被儒家批评!”
“为了实现全国一统,对战百越时遭到儒家指责,称您为好战之君!”
“但是父皇一统六国后,赦免诸侯贵族罪罚,减轻各地赋税,实则是为了天下的安宁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儒学者却视而不见,反而将天下干旱归咎于您的过错,说什么天人交感之说!”
“更有人借机散布谬言、混淆视听,而父皇却忍而不发,这不正是妇人之仁的表现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
嬴子夜在众人惊讶的眼神中,条分缕析地指出了第一条弹劾的理由。
“你……你……?”
“无知稚童,莫要口无遮拦!”
大殿之内,御史中丞淳于越已经听得分外激动,脸颊因愤怒而涨红,额头上青筋爆跳。
因此,当嬴子夜的话音刚落,那位年长的臣子便怒不可遏地站了起来,情绪激动得几乎失去了往日的礼仪和规矩,直接斥责九皇子为无知小儿。这番言论的重要性非同小可,一旦成立,儒家可能会面临空前的危机。
面对此情此景,李斯与蒙毅对视了一眼,彼此都能看到对方眼神中的震惊。他们从未想过,过去只知享受的九皇子今日竟敢捅出这么大的窟窿!表面上看,这像是一场针对皇帝的弹劾,实际上更像是要把儒家推向绝境。
众所周知,儒家的力量在朝野之间仅次于秦国皇室,遍布全境。尽管儒家门徒并未掌握兵权,但他们的影响力无处不在:学宫分布四方,朝廷大臣中也不乏儒学家或信徒,其理念深入人心。天下读书人,十个里就有九个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能够负担读书费用的人,多半是富贵人家,这些学者也因此成为了社会上的精英。
正是考虑到这一切,秦始皇一直以来都对儒家有所忍耐。然而,今天九皇子却大胆地挑起了这一敏感话题,公然要求对儒家进行严厉处置,此举实在是令人诧异。
“你如此对待本公子,即是蔑视皇权!”
“你该当何罪?”
见到老臣突然发作,嬴子夜毫不犹豫地反击,指责他无礼冒犯,并将责任上升到了蔑视皇家的高度。现在的九皇子早已不同于往日,他知道弹劾之举虽险,但仍有一定的把握不至激怒自己的“父亲”。
毕竟,史书记载中秦始皇曾有过焚书坑儒之举,他对儒家显然并无好感。基于此,九皇子才敢如此胆大地采取行动。
“你……你……?”
淳于越既急又恼,一时气得说不出话来。他刚才以幼子称呼皇子的行为若从严重角度看是大不敬;但从轻角度则可以解释为教训晚辈。
也就是说,他的处境完全取决于陛下的心境。
就在局势混乱时,一道拍案的声音传来:“肃静!”,随之而来的是秦始皇严肃的声音令群臣们立刻安静下来准备听旨。让人意外的是,秦始皇并非呵斥九皇子,而是呵斥了刚才激动的淳于越。
“陛下……”
淳于越想为自己辩解,被秦始皇打断,示意现在是议政时刻而非争吵之处。
“你继续说下去!”
赢政并没有对九皇子的言论立即表态。反而在命令九皇子继续陈述的时候语气显得较为温和,甚至流露出一丝赞赏之意,淳于越顿感大事不妙,隐隐约约感觉到儒家可能即将遇到严重的困境。
嬴子夜拱手作揖后继续陈词,“儿臣还有一项指控是关于父皇沉迷于迷信,误己误国。”
这句话让满朝文武再次陷入一片寂静。
“误己误国?”
听到嬴子夜这一说法,朝堂上大臣们面面相觑,不明白这位九公子究竟是何意。大家虽然理解何为糊涂,但对于“迷信”二字却颇感费解。
赢政坐于龙椅之上,眨眨眼问道:“你说说看,朕何时糊涂、迷信至误己误国了?”
起初他还以为这个不成器的儿子会口不择言,未曾想所指责之事竟击中了他内心的隐秘之处。
他何尝不曾想要整顿儒家势力,以警示天下?
不过,天下的贵族豪绅大都是儒家之辈,所有文人墨客也深受其影响。若真要对儒家展开大规模 ,等同于向全体贵族与知识分子宣战。如今北有匈奴觊觎,南有百越动荡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