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奇真的没有想到夏原吉自从上次被抄家关入牢狱之后,性格如此刚猛。
国宴的时候刚与一众藩王宗室为敌,如今又当面让朱棣下不了台。
现在的夏原吉与朱高炽工作密切,朝中都以为这家伙是太子党。
如果惹的皇帝不高兴,那么待会很有可能降罪太子。
杨士奇主动站出来解围道:
“陛下,微臣认为可以将太子与汉王的政策融合一下,只不过惩罚不是‘活剐’,而是关押之类,任何计策都没有十全十美一说,应该比较其中的弊端与优点。”
“太子计策一出,到时候朝中官员不用在像先前一样,分走大量的官员,导致国家其他政事耽搁,这样看来优点要远远大于弊端,乃是可行之策。”
杨士奇的话一出,在场的杨荣、解缙当即附议。
这个计策虽是太子提出来,可也是整个太子府智慧的结晶。
而且朝廷颁布赈灾之法还有一个潜规则。
那就是最后采用谁提出来的计策,大头的功劳就是谁的。
毕竟灾民此时没有朝廷的救济,等待他们的只有死路一条,对于将死之人,谁帮助了他们,那可真的是会打心底里感激。
如果朱棣同意太子的赈灾计策,那么以后太子在民间必定会获得一个为民着想的好名声。
他们都隶属于太子府,当然希望功劳的大头算到太子的头上。
至于弊端……
大灾年间,哪有不死人的道理!
话落,朱棣神色严肃的说道:
“杨士奇你可真是读圣人书读傻了,方才还说太子政策的弊端,如此还要一意孤行?”
杨士奇做官,历来以稳重行事,他不明白,自己递给皇帝的台阶,皇帝不仅不接,反而好像还生气了?
局势看错了?!
朱棣轻轻的叹息一声,太子府上的智囊团真是连陈兄的一根脚趾都比不上。
脚趾头?
自己怎会想出这样的比较。
尼玛!
被陈兄传染了。
但是这个比较好像真是如此。
朱棣抛开脑子中的想法,缓缓开口说道:“采取以工代赈,就能完美解决所有问题!”
以工代赈?
在场众人一听,顿时面面相觑,有些震惊的呆愣住了。
不是感觉朱棣提出的计策有多么的牛逼,而是这个办法拿出来简直就是在侮辱他们这些熟读历史,博览群书的文官。
他们对这个计策那可是太熟悉了,可是都在心中第一时间将其否决。
以工代赈实施起来确实好,干活才有饭吃,不会存在‘白嫖’救济粮之人。
毕竟这个饭仅仅能维持不饿死,如果不是流民去做这个实在不划算。
但缺点也很明显,耗资巨大!
要想以工代赈,就必须大兴土木。
因为流民大灾之后安顿下来,最少需要起码一年的时间。
所以以工代赈的工程必须足够大。
这样一来,朝廷的耗资就多了。
凭借如今朝廷国库的剩余,确实没有办法实施。
……
相较于其他人,夏原吉只感觉自己的天塌了。
本来他想要给朱棣一个装逼的台阶,可是没想到玩砸了。
难道今天自己收到朱棣带着圣孙出宫,不是为了拜师并且交谈一下国事?
朱棣看着他们眼中的不相信,自然知道他们想的是什么。
“曹国公。”
咦?
李景隆一脸懵逼的走了出来,硬着头皮应道:
“臣在。”
尼玛!
我算是搞清楚让我过来干什么了。
又踏马筹钱!
上一次的三万两,真的已经是我的全部家当。
我现在真没油水可榨了!
他意识到了朱棣提出以工代赈后的窘迫局面,认为钱什么的可以放一放,最重要的是该怎样替四叔挡下这个尴尬。
可朱棣开口之后,他愣住了。
“朕听说曹国公近日研发了一种精盐,不知生意可好?”
所有人听见这句话,都是一头雾水。
李景隆更加懵逼了,手心都出汗了,我生意好不好你不知道吗?
再说了,我只是一个代理人!
前些天给汇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