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风险能力,可是最终受苦的只能是百姓,这不就是相当于朝廷那个镰刀最终只是在百姓身上不断割肉吗?”
“如果持续镇压,那么最终大明信誉崩塌,至于军队那也是人组成的,百姓活都活不了,揭竿而起的现象会在大明重现!”
揭竿而起!
郑和听见在永乐一朝的通知下,百姓很被逼的揭竿而起,全身一个激灵,他急忙为陈羽找补道:
“陈兄,这话也不能这么说,大明目前百废俱兴,国库空虚,为了大明发展,只能暂时印点钱出来应急,只能苦百姓一阵子,以后朝廷定然不会再如此做事。”
陈羽闻言当即反驳道:
“老马你要知道底线这个东西是不能破的,破了底线就等于没有底线。就像是印钞,这阵子可以印钞应急,过一阵子是不是还是可以印钞应急,那么再往后呢?是不是还是可以印钞应急!”
“民间排斥宝钞已经普遍存在很多年,这就说明是朝廷的问题,是政策制定者的问题,是制度的问题,而不是百姓的问题!”
“既然不是百姓的问题,那为什么最终的所有罪责都由百姓来扛?”
“这……”
郑和闻言一阵语塞,对啊,所有的政策颁布百姓都没有参与,可是最终的苦难百姓却都背负了。
可是让郑和惊讶的是,朱棣不仅没有生气,还流露出了一副患得患失的样子。
甚至平常的皇帝威严都有些荡然无存。
患得患失形容朱棣现在的心境再合适不过了,靖难的时候他担心得不到大位,得到了又担心失掉。
无节制印刷宝钞的危害,与士绅、勋贵对百姓进行土地兼并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朱棣知道有许多人其实不服他这个以‘清君侧’上位的皇帝,要是有一天因宝钞事件导致大明国内百姓皆反,那么那些不服的人就会站出来,学着自己父亲的样子,重新在大明的国土上建立起一个新的朝代。
可为了提升国家实力与发展,他需要钱。
需要很多很多的钱!
朱棣想起靖难之役刚刚结束的那一年,全国上下疮痍满目。
为了证明大明在他永乐一朝的统治下要比建文一朝好,那么就必须投入大量的前去建设,去发展。
可是国库空虚啊!
所以,他将主意打到了洪武时期的宝钞上,走上了自己印钱花的道路。
效果刚开始也是出奇的好。
大明这座庞然大物在永乐一朝,再次开足马力运转起来。
可就像陈羽所说的那样:
免费的才是最贵的!
无节制印刷的钱看似免费,可那都是用百姓的血换来的,而不加节制的代价就是大明覆灭,新的王朝建立。
毕竟,
宝钞按照陈羽话中的意思,大明进行通货膨胀到极致,最后宝钞甚至还不如一张宣纸值钱。
到那时百姓穿着衣衫褴褛,托着瘦骨嶙峋的身躯,举着十多斤宝钞,讨一个揭竿而起,请大明赴死!
朱棣时常听朱元璋讲小时候的故事,元末百姓人吃人的惨状还历历在目。
不行!
他绝不允许这样的场景出现!
民心不能失!
否则,他岂不变成了一个赤裸裸的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