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书房。
朱棣正在批阅着奏疏,面色平静。
“爹,您找我?”
太子朱高炽接受朱棣召见后,急匆匆的赶来了御书房,站在门口试探性的说话后,想要探探朱棣的口风。
朱棣头也不抬的开口道:
“朕原本想要登基之后做出一番功绩,就像唐太宗那样,想让后世之人不要将目光都放在靖难上,哪怕朕到了地下遇到你爷爷,朕也好用这些去堵住他的嘴,如今遇到了陈羽,朕觉得超越唐宗汉武两位千古一帝,指日可待。”
“可是在朕建立工业之际,外部没有乱起来,反倒内部先不安稳了。近日来,民间流言四起,直指朕耗费国力民生!”
“太子爷,你对此怎么看?”
朱高炽微微愣了一下神,身宽体胖的他挪动着肥胖的身躯,小心翼翼的走了进去,恭恭敬敬的站在朱棣跟前。
像是一个等待老师训话的大胖学生。
我怎么看?
您老一上台就立志要建立一番功绩,随后对内大搞建设;对外誓要为后世儿孙打下五十年的太平。
国内外所有事情同时进行,必然透支国力民生。
所以,民间说的这些很中肯!
但是中肯归中肯,如果让别有用心之人拿此事做文章,那么就是挑衅皇权。
而这一次民间的消息,朱高炽也了解一二。
毕竟大部分到朱棣这里的奏疏,他也看过。
凭借着经验,一眼就看出这件事是有人在背后,有组织的推波助澜。
通过靖难上位的朱棣,对于名声一事极其敏感,尤其是如今民间更是充斥着大量暗讽永乐帝的童谣。
而这一次如此迅猛原因,其实是士绅阶级与永乐帝之间的博弈。
如果民间认同了这个观点,那也就意味着皇帝与百姓离心离德,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王朝的统治很危险。
因为建文,并没有死!
建文旧部也在暗中时刻等待着反补的机会。
等到永乐帝真正失去民心的那一天,建文估计就该重新登场了。
这就是士绅阶级的手段,与和皇帝谈判的筹码。
朱高炽以为,这一次士绅阶级的动作,无非就是对永乐帝公然反对祖制下西洋的示威。
他想了想,说道:
“儿以为爹您做事光明正大,无需惧怕这些流言蜚语,但无惧是一回事,也应当考虑民间来自百姓的声音。”
“靖难之后的民生还没有恢复过来,不如趁着这个机会,施恩于天下,减免赋税,这些谣言自然不攻自破!”
朱棣好像就等着朱高炽主动提出减免赋税的说法似的,他旋即笑了笑说道:
“减免赋税?跟你身后那一帮家伙,谢缙、杨世奇、杨荣等文臣想法很一致啊!”
旋即,
朱棣拿出了一份奏疏,扔在了桌案上,冷冷的说道:
“河南前不久刚闹了水患,好在赈灾策略已经发布,事情圆满解决。可就在朕出宫回来之后,你猜怎么着,朕看到了浙江地带也爆发水患的奏疏。”
“根据锦衣卫探查,水患并不严重,可你那一帮太子府属官,竟然联合一众文官上奏疏,让朕减免苏、松、嘉、湖赋税!”
朱高炽听着这番话,感觉浑身一冷,肩头缩了缩,双眸之中满是不可置信的问道:
“爹,这……这,不可能吧!”
苏、松、嘉、湖乃是朝廷税收重地。
苏州府在洪武年间开始,就是赋税极重之地;苏州府一个府的秋粮达二百七十四万六千余石,其中官田税粮众多,占整个大明税收的十分之一。
松江府的棉纺织业非常发达,有‘衣被天下’之称,为纳税提供了坚实基础。
嘉兴府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是重要的粮食产区,素有‘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的说法。
湖州同样是经济发达之地,其农业、蚕桑业和丝绸业都十分兴盛。
这四个地区保守估计,税收总和可能占永乐一朝总税收的三分之一左右。
这要是减免成功,那朝廷财政不得崩溃!
朱高炽想到这里,心中顿时咯噔一声。
士绅这一次所图看来不小啊,如今到此算是图穷匕见了?!
先前在民间发动如此声势浩大的舆论攻势,就是为了这一刻苏、松、嘉、湖税收减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