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顾兴父子说的信誓旦旦,但是在这件事情上,太子并没有盲目相信。
战争不能开玩笑,将士们的性命不能开玩笑,祖宗基业不能开玩笑。
但是架不住顾长清自己请命,在朝廷又一次增派援军的时候,跟着一起去了战场。
天宏帝本意是想让顾长清去战场上蹭点军功,毕竟他头上顶着武安侯的爵位。
武安侯军功起家,战功卓着,天宏帝亲自帮他选的继承人,自然虎父无犬子,不能太拉胯。
不然别人说还以为天宏帝对顾荣有意见,给他选个废物当嗣子呢。
再者,天宏帝认为顾长清有运道在身,不然也不会被他看重,过继给武安侯顾荣,更不会两次救了他的命。
后来的结果证明,他的决定果然没有错,顾长清给了他天大的惊喜,武安侯名至实归。
当然目前,除了知道上辈子结局的顾兴父子,没有人看好顾长清在战场上的表现。
太子也不看好,但是顾兴父子三代跟打了鸡血似的,求到太子面前,要把仁义礼智信兄弟打包一起送去了战场。
太子:“???”
太子怒了:“战场上刀剑无眼,可不是你们耍小聪明的地方。”
别以为他不知道,顾家人这是发现当官无望,所以想另辟蹊径,走武将立功的路子。
想法是好的,可也要看看自己有几斤几两。
就仁义礼智信那几个饭桶,真要去了战场,能活着回来就是运气好,功劳什么的就别想了。
太子拦着不许他们去,倒不是有多看重他们的性命,只是纯粹的不想被他们连累。
现在谁不知道顾兴一家是他东宫的人?
只是顾兴父子三代都不这么想。
仁义礼智信兄弟最近觉醒了上辈子记忆,知道自己上辈子是人人仰望的青年才俊,风光无限。
这辈子他们被二房陷害,失了这份风光,但是他们自认有本事在身,自然要把这份荣耀风风光光的挣回来。
还有一点,上辈子,这场战争以大获全胜作为结局,顾长清也因此荣耀加身回到京城。
这辈子的结果想必也不会改变,他们只要去战场镀一圈金回来,就能摆脱庶民的身份,重新返回朝堂。
所以,在被太子严厉阻止之后,顾家人并没有就此打住,顾兴和顾昌明父子俩找了不少门路,连带上辈子知道的一些把柄都用上了,终于,把仁义礼智信兄弟给送出去了。
顾兴和顾昌明父子不会想到,这么一送,结果就把全家给送走了。
仁义礼智信兄弟上辈子受人追捧,养成了骄傲自大的性子,又觉得自己本事天下第一,谁的话都不听。
到了战场上不听指挥,好几次差点坏事,被打了板子。
仁义礼智信兄弟不服,觉得军营里的人嫉妒他们的才能,故意打压他们,不让他们出头,所以才不听他们的建议。
于是这几个大聪明一合计,撺掇了几十个人去搞偷袭。
这可不是他们乱来,而是他们记得,顾长清上辈子荣耀加身,最大的功劳就是带人偷袭敌营,立下赫赫战功。
这辈子,他们抢在顾长清前面这么干,这赫赫战功可不就是他们的!
仁义礼智信兄弟敢想敢做,然后,就被对方给抓了。
他们又不是什么立场坚定的人,又吃不了苦,受不了刑,对方没拷问几次,就把自己这边的消息泄露了个干净。
原以为这样能留住一条小命,结果对方把消息套干净以后,就把他们杀了。
好在他们的地位比底层士兵高不了一点点,大部分机密消息都是不知道的,只泄露了一些常规消息。
但就是这些常规信息被泄露,致使大齐军队连败三场,直到后面调整战术更改信息,才把局面稳定下来。
但之前的优势因此荡然无存,战事进入胶着状态。
当战争的时间线拉长,后勤的压力也紧跟着增加,粮草辎重不断消耗,很快,粮草就开始紧张。
对方情况也一样,就看谁先坚持不下去。
为了尽快结束战斗,顾长清父子二人分别带人绕路,一队人马偷袭对方粮草辎重,另一队人马从后方包抄,前后夹击。
谁知在包抄的过程中出现意外,提前被对方发现追赶,直往草原深处而去。
等顾银山烧了对方的粮草回来,才发现他爹没回来,并且已经失去了踪迹。
倒是和他们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