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藩王、官员的奢靡用度只会只多不少。
为了解决这个办法,朝廷便想到了改稻为桑这个基本国策。
改稻为桑的原本的想法是好的。
大明的丝绸非常地畅销,在大明内部有可能五两银子的价格,卖给海外来的商人得十五两。
就中间的这个差额,每多生产一匹丝绸就能产生巨大的利润。
而丝绸的生产少不了的就是桑蚕。
想要提高丝绸的生产就得提高养桑蚕的数量,于是就有了改稻为桑这个基本国策在江南地区的施行。
朝廷强制大量丝绸的生产,那么落实到地方就是大量蚕丝的生产。
朝廷不管你什么地形、天时等因素,给地方,给官员制订了一个所谓的指标,官员就要完成。
于是,官员就开始强行让地方上的农民改稻为桑。
但是农民最基本的收入来源与生活来源就是他们所种植的稻田,改成桑田,他们吃什么?
梁兴甫以及他手底下的乡勇就是改稻为桑政策最直接的受害者。
他们改稻为桑后,失去了手中的粮食,当地官员低价收购他们的蚕丝,又高价卖给他们粮食,这两项高压政策下,导致大量的乡民濒临破产,无数农家流离失所。
梁兴甫也就是这个时候,聚集起大量的人在身边,跟朝廷进行对抗,反对改稻为桑政策的实施。
乌程的王真对此直接把梁兴甫扣成勾结倭寇的盗匪,打算杀鸡儆猴,形成威慑力,让农民不敢生出反抗之心。
但是,王真低估了梁兴甫的实力,凭他的武力根本就不是梁兴甫的对手,以至于造成了尾大不掉之势。
而梁兴甫这边屡次攻打乌程,在老君山啸聚山林,其实完全都是为改稻为桑的受害者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