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联军来势汹汹,吾等当如何应对?吾心中实有忧虑。”李逸沉思片刻,回道:“主公,联军虽众,但人心不齐。诸侯之间各怀心思,不过是为了利益暂时联合。我们可派细作潜入其阵营,散布谣言,离间其诸侯,再寻其弱点,逐一击破,定能破敌。”
曹操微微颔首,说道:“此计甚妙,就依你所言。但切要小心行事,莫要让细作暴露了身份。”
曹操采纳了李逸的建议,派出精明能干的细作潜入联军阵营。不久,联军内部果然出现了猜忌和矛盾。曹操见时机成熟,决定主动出击。
战前,曹操站在高台之上,慷慨激昂地鼓舞士气:“将士们,今日之战,关乎生死存亡,关乎天下苍生!吾等当奋勇杀敌,共创辉煌!”李逸则手持长剑,高呼:“愿随主公,死战不休!不破敌军,誓不还家!”众将士齐声响应,声震云霄。
战场上,金戈铁马,杀声震天。李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所到之处,敌军纷纷溃败。然而,联军的抵抗也异常顽强,战斗陷入胶着。
李逸杀红了眼,边挥舞着长剑边吼道:“兄弟们,跟紧我,莫要退缩!”
关键时刻,李逸发现了联军的一处破绽,他立刻率领一队精锐骑兵,直捣黄龙,回头大喊:“主公,此处是敌军弱点,速速进攻!”曹操见状,指挥大军全线压上。
经过一番惨烈的搏杀,曹操的军队终于取得了胜利。战场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曹操和李逸望着这惨状,心中五味杂陈。
曹操叹道:“此一役,虽胜,却也惨烈。”李逸回道:“主公,战争无情,但为了天下太平,此乃不得不为之。”
战后,曹操论功行赏,李逸居功至伟。但李逸却推辞道:“主公,此乃众将士之功,末将不敢独揽。若无将士们拼死作战,何来胜利?”曹操感慨道:“李逸,汝之谦逊,实乃吾军之幸。但汝之功劳,众人有目共睹,当受此赏。”
然而,胜利的喜悦还未消散,新的问题又摆在了他们面前。长期的征战使得民生凋敝,百姓怨声载道。曹操为此忧心忡忡,与李逸商议如何安抚百姓,恢复生产。
曹操眉头紧皱,说道:“李逸,如今百姓受苦,吾心难安。当如何是好?”李逸建议道:“主公,当减免赋税,分发粮种,鼓励农耕。同时,加强治安,让百姓能安居乐业。再者,可派官员安抚民心,让百姓知晓主公之仁德。”曹操点头称是,立刻下令实施。
在曹操和李逸的努力下,南方逐渐恢复了生机。但他们深知,统一天下的道路依然漫长而艰辛,一刻也不能松懈。
随着南方局势的逐渐稳定,曹操和李逸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
一日,曹操在书房中与李逸商议下一步的战略方向。曹操轻抚胡须,缓缓说道:“李逸,如今南方初定,吾欲挥师西进,你意下如何?吾观那西部诸地,虽山川险阻,然若能纳入吾之版图,实乃大业之基石。”李逸沉思片刻,拱手回答道:“主公,西进之路崎岖,且有诸多势力盘踞,其地民风彪悍,作战勇猛。但若是能成功,必能扩大我方版图,成就不世之功。只是此去路途遥远,困难重重,需谨慎谋划,切不可冒进。”
曹操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吾意已决,西进之事势在必行。然后方之安稳至关重要,需先稳固后方,以防有变。”李逸应声道:“主公放心,末将定当全力协助主公,稳固后方。必使主公无后顾之忧,安心西征。”
于是,曹操开始调兵遣将,准备西征。然而,在筹备过程中,军中却出现了粮草短缺的问题。曹操为此大发雷霆,召集众将商讨对策。
曹操怒目圆睁,拍案而起:“粮草之事为何筹备不周?若因此延误战机,尔等皆当问罪!”众将皆低头不语,李逸站出来说道:“主公息怒,末将愿亲率一队人马,去周边地区筹集粮草。定当不辱使命,尽快解决粮草问题。”曹操看着李逸,说道:“此事交于你,吾放心。但务必速去速回,莫要耽误了西征大计。”
李逸领命而去,经过数日奔波,与各地周旋,终于筹集到了足够的粮草,解了曹军的燃眉之急。
终于,曹操率领大军踏上了西征之路。一路上,遭遇了敌军的多次阻击。
一次战斗中,曹军陷入了敌军的重重包围。曹操焦急地说道:“李逸,如今形势危急,吾军被困,该当如何突围?吾等切不可在此坐以待毙!”李逸目光坚定,大声说道:“主公莫慌,末将愿率敢死队为您杀出一条血路!只要主公能突围而出,保存实力,日后必能卷土重来。”说罢,李逸身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