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又一次的军事会议上,诸侯们为了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争论不休,甚至有人当场指责孙权指挥不当。孙权气得脸色铁青,却又无可奈何。
而曹操李逸这边,趁着联军内乱,再次发动攻击。李逸一马当先,冲入敌阵,杀得联军丢盔弃甲。
孙权看着节节败退的军队,心中充满了绝望。但他仍然不甘心就此失败,拼命地组织抵抗。
就在这关键时刻,联军中的一位诸侯突然带领自己的部队撤离了战场,这一举动如同推倒了多米诺骨牌,其他诸侯也纷纷效仿,联军瞬间土崩瓦解。
孙权望着四散奔逃的联军,长叹一声,知道大势已去,只得带着残部匆匆逃离。
在这风云变幻之际,孙权终于完成了军队的重整。他再次召集谋士和将领,目光坚定地说道:“如今我们已恢复元气,是时候向曹操复仇了!这是我们洗刷耻辱、重振声威的绝佳机会,只许胜,不许败!”
将领们齐声高呼,士气高昂,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在战场上奋勇杀敌。
孙权派出大量探子,密切监视曹操的一举一动。探子回报,曹操内部的矛盾因权力争斗和利益分配不均有逐渐扩大的趋势,部分将领之间互生嫌隙,甚至有小规模的冲突发生。
孙权大喜过望,兴奋地说道:“此乃天赐良机,我们立刻出兵,打曹操一个措手不及!”
于是,孙权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朝着曹操的营地进发。
曹操得知孙权来袭,心中虽有忧虑,但仍强装镇定自若地部署防御。他对将领们喊道:“大家不必惊慌,只要我们坚守防线,定能击退敌军。”
然而,由于内部的分歧,曹操的军队在应对孙权的进攻时显得有些混乱。将士们配合不够默契,军令传达也出现了延误。
李逸身先士卒,奋力抵抗,但孙权的军队如潮水般涌来,攻势猛烈。他们喊杀声震天,士气如虹。
在激烈的战斗中,曹操的一名重要将领因长期对曹操的指挥不满,竟然临阵倒戈,投靠了孙权。这一变故让曹操的局势更加危急,军队士气瞬间跌入谷底。
孙权趁机加大攻击力度,指挥士兵们发起一轮又一轮的冲锋。曹操的防线开始崩溃,士兵们四处逃窜。
曹操见大势已去,无奈之下,只得咬牙下令撤退。他望着混乱的战场,心中充满了愤怒和不甘。
孙权终于取得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他望着曹操远去的狼狈背影,心中充满了复仇的快感。但他也清楚,战争还未结束,未来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他深知曹操不会轻易罢休,定会卷土重来,所以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下一场恶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