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和李逸深知要巩固和进一步拓展势力,必须拥有更强大的军事力量,于是决定招兵买马。
他们首先在各个城镇张贴告示,宣告曹军的优厚待遇和宏伟目标,吸引有志之士前来投军。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许多年轻力壮的男子纷纷响应,从四面八方赶来报名。但曹操和李逸并没有盲目地接纳所有人,而是设立了严格的选拔标准。
在选拔现场,气氛紧张而热烈。一位名叫张虎的壮汉,力大无穷,轻松举起了数百斤的石锁,但在骑术考核中却表现不佳。李逸看到他的潜力,决定将他留下,安排专门的骑术训练。张虎感激涕零,发誓要成为一名出色的骑兵。
一个名叫王猛的书生也前来应募,他虽身材瘦弱,但却思维敏捷,对兵法有着独特的见解。曹操对他十分欣赏,将他纳入参谋团队。王猛为了报答曹操的知遇之恩,日夜苦读兵书,为曹军出谋划策。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曹操和李逸还亲自走访民间,寻找那些埋没在乡野之间的豪杰。在一个小村庄里,他们遇到了一位名叫赵龙的猎户,他箭法如神,能够百步穿杨。曹操和李逸诚挚地邀请他加入军队,赵龙被他们的真诚所打动,欣然应允。但赵龙的家人却十分担忧他的安危,赵龙安慰家人道:“我此去是为了保卫家园,让大家都能过上太平日子。”
随着新兵的不断加入,训练成为了重中之重。李逸制定了严格的训练计划,每天清晨,士兵们便开始操练,不仅有体能和武器的训练,还有阵法和战术的学习。
曹操经常亲临训练场,为士兵们加油鼓劲。有一次,一位新兵在训练中受伤,想要放弃,曹操亲自为他包扎伤口,并讲述自己曾经的战斗经历,激励他坚持下去。这位新兵深受感动,伤好后更加努力地训练。
在招兵买马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一些地方豪强担心曹操的势力过大,会威胁到他们的利益,于是暗中阻挠,散布谣言,试图破坏招兵工作。他们声称曹军军纪涣散,对百姓不利。
但曹操和李逸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吓倒。他们一方面加强宣传,澄清谣言;另一方面对那些阻挠的豪强进行警告和打压。李逸亲自与豪强们谈判,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明白曹军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一方安宁。
同时,曹操还下令在军队中加强军纪的整顿,严禁士兵骚扰百姓。有一次,一名士兵因为偷拿了百姓的财物,被曹操严惩,以正军纪。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曹军的规模不断扩大,士兵们的素质也得到了显着提高。曹操和李逸望着日益壮大的军队,心中充满了信心,准备迎接未来更大的挑战。
然而,就在这时,又传来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附近的一股流寇势力趁着曹军招兵买马之际,侵扰了边境的村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曹操和李逸闻之大怒,立即率领新组建的军队,奔赴边境。
曹操和李逸率领着新组建的军队,马不停蹄地奔赴边境。一路上,士兵们神色凝重,心中充满了对流寇的愤怒。马蹄声和沉重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扬起阵阵尘土。
当他们抵达边境村庄时,眼前的景象惨不忍睹。房屋被烧毁,只剩下断壁残垣,还在冒着缕缕黑烟;田地荒芜,杂草丛生,原本肥沃的土地被践踏得一片狼藉;百姓们流离失所,哭声震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坐在废墟旁,眼神空洞,嘴里喃喃自语:“这日子可怎么过啊!”曹操看着这一幕,咬牙切齿地说道:“这些流寇,罪不可赦!必让他们血债血偿!”李逸则迅速安排士兵们安抚百姓,为受伤的百姓包扎治疗,同时开始仔细侦查流寇的行踪。
经过一番探查,发现流寇们正躲在附近的一座山寨中。这座山寨地势险要,四周皆是陡峭的山峰,只有一条狭窄的小路通往山寨大门,易守难攻。曹操和李逸召集将领们商讨对策。一位将领提议强攻,但李逸认为这样会造成大量伤亡。他分析道:“这山寨周围地形复杂,强攻不仅会让我们损失惨重,还可能会让流寇有机会逃窜,继续为祸一方。况且,新招募的士兵们还未经受过多大的战火洗礼,贸然强攻并非上策。”
最终,他们决定采用火攻的策略。曹操派一队士兵在夜间悄悄靠近山寨,在四周点燃火把,制造混乱。流寇们被突如其来的火光吓得惊慌失措,纷纷逃出山寨。
早已埋伏在周围的曹军趁机杀出,与流寇展开激烈的战斗。新入伍的士兵们在战斗中表现英勇,张虎挥舞着大刀,冲锋在前,斩杀了多名流寇。但他也不慎被流寇刺伤,鲜血染红了他的衣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