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率领曹军乘胜追击,孙权联军丢盔弃甲,四散奔逃。
在逃亡的队伍中,一位诸侯的儿子不慎落马,被曹军包围。诸侯心急如焚,想要回身营救,却被手下死死拉住:“主公,此时若回去,必将全军覆没!”诸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儿子被曹军俘虏。那儿子在曹军的包围中,声嘶力竭地呼喊着:“父亲,救我!”但最终还是被曹军带走。
孙权带着残部且战且退,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无奈。他望着混乱的队伍,对身边的将领说道:“此次失利,吾之过错。但吾等不可放弃,定要重振旗鼓!”将领们纷纷表示愿与孙权共渡难关。
曹操这边,虽然取得了重大胜利,但自身也损失惨重。他下令停止追击,回军休整。
回到许昌城,曹操论功行赏,对在战场上表现英勇的将士给予丰厚的奖励。然而,城中的物资也因为长期的战争消耗殆尽,百姓们的生活依旧艰难。一位老者来到曹操面前,跪地哭诉:“曹公,家中已无余粮,这日子可怎么过啊!”曹操心中愧疚,下令开仓放粮,救济百姓。但粮仓中的粮食也所剩无几,曹操为此忧心忡忡。
孙权在营地中,对此次失败进行反思。他决定派出使者向其他势力求援,同时加强内部整顿,严惩那些临阵脱逃的将领。
使者历经艰辛,终于到达了一处势力的领地。但这股势力的首领却犹豫不决,担心援助孙权会给自己带来灾祸。使者苦苦哀求,晓以利害,首领这才勉强答应出兵相助。然而,这股势力内部也存在分歧,一部分人认为不该卷入这场战争,暗中拖延出兵的准备工作。
而曹操也得知了孙权再次寻求援兵的消息,他召集谋士们商议对策。
郭嘉分析道:“主公,此时孙权虽败,但仍有卷土重来之势。我们需巩固防线,以防敌军再次来袭。”
荀彧则建议:“可派出使者,离间孙权与援兵之间的关系,使其不能齐心协力。”
曹操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派出能言善辩的使者潜入孙权援兵的营地,散布谣言,说孙权只是利用他们,战后不会兑现承诺。
与此同时,孙权军中也出现了内部分歧。一些将领对孙权的领导能力产生了质疑,认为他不该轻易与曹操开战。
孙权为了稳定军心,当众斩杀了一名带头闹事的将领,以儆效尤。但这也让军中的气氛更加紧张。一些士兵开始私下议论,甚至出现了逃兵现象。
在这紧张的局势下,曹操和孙权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下一场大战一触即发。许昌城的百姓们每天都提心吊胆,不知道未来的命运会如何。而战场上,风声呼啸,仿佛在预示着又一场腥风血雨的来临。
在这紧张的氛围中,曹操一方面加强城防工事,另一方面派出精锐部队骚扰孙权的营地,让他们不得安宁。
一天夜里,曹军的一支小分队悄悄靠近孙权营地,放火烧毁了他们的部分粮草。孙权军中顿时大乱,士兵们四处奔走灭火。混乱中,一名士兵不小心跌入火中,被严重烧伤,发出凄厉的惨叫。
孙权怒不可遏,却又无可奈何,他深知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必须尽快找到破局之策。
此时,曹操派出的使者在孙权援兵的营地中散布的谣言渐渐起了作用。援兵的首领开始对孙权产生怀疑,减缓了行军的速度。不仅如此,援兵内部也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而产生了激烈的争吵。
孙权得知援兵停滞不前,心急如焚,连忙派使者前去解释和催促。然而,援兵首领却要求孙权先给予更多的好处,否则不肯出兵。使者百般劝说无果,只能返回向孙权禀报。
孙权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要应对曹操的威胁,另一方面还要安抚援兵。他在营帐中来回踱步,彻夜未眠。
就在孙权焦头烂额之时,他的一名谋士提出了一个冒险的计划:趁曹操放松警惕,夜袭许昌城。孙权犹豫再三,最终决定冒险一试。他对将士们说道:“此乃背水一战,若成功,尚有一线生机,若失败,吾等将万劫不复。”
是夜,孙权亲自率领一队精兵,悄悄向许昌城进发。为了避免发出声响,他们甚至连马蹄都包裹了起来。
然而,曹操早有防备。当孙权的军队接近城门时,城墙上突然火把通明,曹军万箭齐发。箭雨如蝗,孙权的士兵纷纷中箭倒下。一名年轻的士兵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惊恐地瞪大了眼睛,却被一箭射中咽喉,倒地身亡。
孙权的军队瞬间陷入了困境,伤亡惨重。孙权在亲信的保护下,拼死杀出重围。他的战马也中箭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