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势力使者钟离的拉拢,孙权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在营帐内来回踱步,心中权衡着利弊。他的谋臣鲁肃进言道:“主公,这新势力看似强大,但底细不明,且其承诺未必可信。若此时背弃与联军的对峙,恐遭天下人诟病。”而吕蒙则持相反意见:“主公,此乃天赐良机,若能借此削弱联军,又能与新势力结盟获取利益,何乐而不为?”孙权一时难以决断。
鲜卑族首领拓跋雄在部落会议上听取了各方意见后,同样犹豫不决。他的儿子拓跋勇主张与新势力合作,认为这是鲜卑族崛起的大好时机;而族中的长老拓跋图则警告说:“与未知的新势力结盟,可能会让鲜卑族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且我们与中原人作战已久,族人伤亡众多,此时若再冒险,恐危及部落存亡。”
联军这边,为了稳定军心,刘备下令为战死的将士举行隆重的葬礼。葬礼上,哭声震天,众人皆发誓要为死去的战友报仇。诸葛亮则忙着制定应对新局势的策略,他派出密探,试图打探新势力的更多情报。然而,派出去的密探大多有去无回,偶尔有回来的也只是带回了只言片语的模糊信息,让联军对新势力的了解依旧十分有限。
在联军内部,一位名叫周仓的将领,因不满部分将领的动摇,与他们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周仓怒目圆睁,大声斥责道:“在这关键时刻,若有二心,便是对主公的不忠,对死去兄弟的不义!”这场冲突险些引发更大的混乱。一名胆小的将领在周仓的气势下,吓得瑟瑟发抖,却仍嘴硬道:“如今局势如此艰难,难道我们要跟着一起陪葬?”
此时,新势力见孙权和鲜卑族迟迟未给出明确答复,开始施加压力。他们在边境频繁调动兵力,制造紧张局势,试图逼迫孙权和鲜卑族尽快做出决定。新势力还派出奸细,在孙权和鲜卑族的营地散布谣言,说对方已经与新势力达成合作,意图扰乱他们的军心。
而曹操为了打破僵局,决定亲自写信给孙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希望孙权能继续与联军合作,共同应对危机。信中写道:“孙将军,今新势虽强,然吾等若携手,未必不能破敌。若此时反目,恐为他人所乘,悔之晚矣。吾曹孟德向来敬重孙将军之英武,愿与将军共抗强敌,保境安民。”
孙权收到曹操的信后,心中有所触动,但仍未下定决心。就在这时,他的妹妹孙尚香从江东赶来,劝他以大局为重,不可因一时之利而误了大事。孙尚香言辞恳切:“兄长,切莫为了眼前利益而迷失了方向。若与联军破裂,江东百姓必将遭受战乱之苦。”
鲜卑族内部的争论也越发激烈,拓跋雄最终决定暂时观望,不急于与新势力结盟。但他也没有明确拒绝新势力,而是派出使者,试图与新势力谈判,为鲜卑族争取更多的利益。
在这紧张的局势下,联军能否团结一心,抵御各方压力?孙权和鲜卑族又将何去何从?战争的迷雾愈发浓重,未来的走向更加难以预测。
就在各方势力僵持不下之时,新势力突然对联军的一处据点发动了猛烈的攻击。这一袭击突如其来,联军猝不及防,损失惨重。
负责守卫这一据点的将领李严拼死抵抗,但无奈敌军兵力众多,武器精良。新势力的投石车不断向据点内投掷巨石,火光冲天,喊杀声震耳欲聋。李严的副将王猛为了保护李严,被一块巨石砸中,当场身亡。李严悲愤交加,却依旧指挥着士兵们抵抗,奈何最终据点还是失守了。李严带着残部撤退,心中充满了愧疚和愤怒。
刘备得知这一消息后,大为震怒。他立即召集众将,准备组织反击。张飞主动请战:“大哥,让俺老张带人去把失去的据点夺回来!”他双目圆睁,满脸通红,仿佛一头被激怒的狮子。
诸葛亮却拦住了他:“翼德将军莫急,此时敌军士气正盛,我们贸然出击恐中埋伏。”诸葛亮轻摇羽扇,眉头紧锁,陷入沉思。
曹操也说道:“我们当从长计议,切不可意气用事。如今新势力来势汹汹,我们需谋定而后动。”
此时,新势力又派出使者来到孙权的营地,威胁道:“孙权,若你再不与我们合作,我们将先灭了你。我们的大军已经兵临城下,你好好掂量掂量。”孙权脸色阴沉,心中充满了担忧。他的谋士们再次展开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应当与新势力妥协,保存实力;有人则坚决主张继续与联军合作,共同抗敌。
而在鲜卑族这边,拓跋雄得知新势力的攻击后,也感到了威胁。他意识到如果继续观望,鲜卑族可能会被各个击破。他的儿子拓跋勇却不甘心放弃与新势力合作的机会,父子俩为此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