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手提利斧,巡遍诸营,这时来到了夏侯惇的营中,见众人收拾行装,曹操大惊,忙回中军大帐,令人召夏侯惇责问之。
惇曰“我等粗鲁愚昧,哪里晓得魏王军机?是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有退兵之意,故此收拾行头,望大王勿怪”!操即召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二字解答,曹操大怒曰“汝焉敢造谣乱吾军心乎”?喝令刀斧手推出斩之,并下令将首级号令在辕门。
修边走出大帐,一边高声曰“主公啊!修自知终不免如此下场,只是想不到来得如此之晚而已,修走后,望大王善保龙体,好自为之,而汉中得不偿失啊,主公”,乃岀辕门引颈受戮,士兵们遵魏王旨意将头悬挂在辕门之上。
曹操素重有才华之人,曾三次下达了“唯才是举”的命令。为什么不能饶恕才华横溢的杨修呢?原来是有夙世的恩怨!追溯原由,上世相国萧何月下追兵仙韩信,将他举荐与时为汉王的刘邦,刘邦得知韩信的军事才能之后,与韩信立下了白马之盟。誓言曰“汉绝不会负信,韩信亦盟誓信也不会辜负大汉”。
后来韩信立了偌大功勋,韩信帐下南阳才士蒯通看出了高祖的心思,他劝韩信不要再迫项王了,要韩信在齐地自立,三足鼎立而王天下。而韩信没有听从蒯通之言,继续义无反顾的追击项羽,最终将他围困在垓下,项王突围后在乌江自刎身亡。
就是一有汉王的誓言,二就是杨修的前世许复是神算。他算说韩信寿高72岁,寿终正寝。所以韩信才以忠臣自居,没有拒齐自立。
后来在阴司三朝会审,代阎王司马貌判他转世为杨修,因猜军机窃露曹操的心事,好让曹操斩他,以报上世之怨。
转世投胎到汉末时期的杨修才华横溢,深受曹操的赏识,用为帐下主簿。他也是恃才傲物,不知收敛。一是自以为是,猜出了侍中蔡邕留下的八个字“黄娟幼妇,外孙齑臼”之意,他对曹操说此为“绝妙好辞”。
曹操曾令人修建一庄园,完工之后,操带人观看,杨修也跟在后边。他嫌园门大小,于是在门上写了一个“阔”字,没有再说其他言语,便上马走了,此时自作聪明的杨修又与工匠们岀主意,他说“魏王在园门上书写“阔”字,意在嫌门太小,你们将它改大一点,高一些保准可行”!这样虽然达到了曹操之意,却更犯了曹丞相之忌。
曹孟德身为丞相之时,你恐有亲近之人刺杀于他,而服待他的内侍有一次妄言军情。曹操便想杀他来震慑众人。他当着众侍从说,“本相会在梦中杀人,但凡吾在睡觉之时,你们别来打扰,即使被子掉下来也别去望,否则你们会有意想不到的后果”。
当夜曹操故意将盖在身上的被子踢掉于榻下,左右记起曹操的吩咐,没有去看。那名内侍服侍了曹操将近四年,他先纠斥了众侍者一番,然后去给丞相盖被,却被曹操拔剑刺死,自此,众人皆深信丞相会梦中杀人之说,杨修郁对众侍者说,“丞相不见梦中,你们才真的是在梦中”。
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曹植,字子建。他深爱曹休之才,于是与杨修,丁仪,丁廙等人宴饮为乐,纵情诗文。终夜不息,他还参与曹丕、曹植的立嗣之争,帮曹植出一些主意,曹操早就想处置他了。所以才借这次殆慢军心杀了他,杨修死后,曹操与刘玄德的汉中之争是怎样的结局,请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