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站出来说道:“陛下,此次宁王率军出征,虽击退了蛮夷,可耗费的粮草、兵器等物资数量巨大,几乎动用了数年的储备啊,长此以往,朝廷的库藏怕是难以支撑。” 此言一出,不少大臣也纷纷附和,觉得应当对出征的资源调配进行重新审视,甚至有人暗指萧逸尘在作战过程中未能合理把控资源,有浪费之嫌。
萧逸尘听闻这些言论,心中自是不服,他出列向圣威大帝拱手说道:“父皇,此次蛮夷来势汹汹,且有外部强国支持,其攻势凶猛,若不投入足够的物资以保障作战,怎能击退敌军,收复边疆,保我大永安稳?况且,儿臣在出征前已尽量精简所需,作战时也是物尽其用,绝无浪费之举啊。” 圣威大帝微微皱眉,他深知边疆之战的艰难,可大臣们的顾虑也并非毫无道理,便下令让相关部门仔细核查此次出征的物资账目,务必给出一个公正的说法。
而在民间,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出现。一些百姓觉得,虽然打了胜仗,可自家的子弟在战场上也有伤亡,认为朝廷日后应当尽量避免此类大规模的战事,要通过其他和平的方式来解决边境争端。这些声音逐渐汇聚起来,让萧逸尘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他明白,一场战争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要想让所有人都满意,着实困难。
面对民间的种种声音,萧逸尘决定主动出面去安抚民心。他换上便装,深入到京城的大街小巷,与百姓们面对面交谈,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担忧。
在一处市井集市中,萧逸尘遇到了几位正在谈论战事的老者。一位老者唉声叹气地说:“哎,这仗打赢了是好事,可我那孙儿却再也回不来了呀,以后可不能再这么轻易打仗了。” 萧逸尘走上前去,轻声说道:“老丈,您的心情我能理解,打仗确实会有伤亡,可若不击退那些蛮夷,他们日后还会侵扰我大永的边疆,到时候百姓们更是难以安宁啊。不过,朝廷也会尽力想办法,以后尽量通过和平的手段去解决问题,减少伤亡。”
与百姓们交谈过后,萧逸尘心中有了主意。他进宫向圣威大帝提议,在边疆地区增设一些贸易集市,与周边的部落开展互市贸易。这样一来,既能让双方的百姓互通有无,获得各自所需的物资,增进彼此的了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与周边部落的关系,避免因争抢资源等问题而轻易引发战事。圣威大帝听后,觉得此计甚妙,便下令让相关官员着手去筹备此事。
同时,萧逸尘还建议朝廷加大对伤残士兵及其家属的抚恤力度,设立专门的机构,定期为他们送去钱粮和生活用品,保障他们的生活无忧。并且,在各地开办一些学堂,传授百姓们一些基本的防身之术和应对战乱的知识,让大家在面对可能的危险时,能够有一定的自保能力。
就在大永王朝忙于处理战后的诸多事宜时,周边的几个国家却在暗中谋划着一场外交上的风云变幻。那个曾暗中支持蛮夷部落与大永王朝作对的强国,眼见自己的计划落空,心有不甘,便联合了其他几个小国,准备在外交上对大永王朝进行施压。
他们先是以大永王朝在边疆之战中 “过于强势” 为由,向大永王朝派出使者,提出要重新商讨边境划分以及贸易往来的相关条款。这些使者抵达京城后,态度傲慢,言辞间处处透着对大永王朝的不满和指责。
朝堂之上,面对这些使者的无理要求,大臣们义愤填膺,纷纷要求圣威大帝强硬回应,不能让这些国家小瞧了大永王朝。萧逸尘却冷静地分析道:“父皇,此刻若我们一味强硬,恐怕会落下个‘恃强凌弱’的名声,于我大永的外交不利。倒不如先听听他们的具体诉求,再据理力争,展现出我大永王朝的大度与公正。”
圣威大帝采纳了萧逸尘的建议,安排了一场外交会面。在会面中,大永王朝的官员们有礼有节地应对着各国使者,对于合理的诉求表示会考虑,而对于那些不合理的要求,则拿出事实和道理,一一进行反驳。各国使者本以为大永王朝会轻易妥协,没想到碰了个软钉子,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
外交会面结束后,那些国家并未就此罢休,反而在暗中与大永王朝较起了劲。他们一方面在边境地区增派了少量的军队,做出一副随时准备开战的架势,可又不敢真的挑起战火,只是想以此来威慑大永王朝;另一方面,在贸易上,对大永王朝的商队进行诸多刁难,设置关卡,收取高额的税费,试图通过经济手段来打压大永王朝。
萧逸尘察觉到了这些暗中的动作,他也开始采取相应的对策。他派出了一些精明能干的使者,前往周边其他友好的国家,向他们说明大永王朝目前面临的外交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