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益州的土地上,战火并未随着赵充国的到来而得到平息,朝廷的军队和西南夷的部落势力,形成了分庭抗礼,互有胜负的局面。
而消失在众人视线的董仲舒,此时做一老儒生的装扮,正在一个部落的简陋的学堂之中,面对空空如也的教室,一丝不苟的讲课。
当他前几日收到天子送来的两本册子时,整个人便如醍醐灌顶一般,脑海中不断回荡着《大汉天子理论思想总集》和《传习录》的话语。
那一刻,董仲舒陷入了深深的自我矛盾之中,远远超越这个时代的理论思想,让他陷入深深的自我否定之中。
同时,那一句句振聋发聩的警示名言,也让他仿佛踏入了全新的世界。
整个人都发生了质变。
就像当初年轻人的他,第一次接受儒学经典一样,第一次感悟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时一样。
使得他的人生再一次实现了进阶。
是时候,要为大汉,为天子,为子民,做一些事情了。
因此董仲舒毅然决然的踏上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他来到一个相对平和的部落,通过贿赂部落夷长海鲁,克服了重重困难在邛池边上开了学堂,开始对着空无一人的教室讲课。
外面朝廷和部落的部队冲突不断,而平静的越嶲郡邛都夷部落内,很多邛人百姓对这个外来的汉人和新学堂,充满了好奇与戒备。
尤其是当他们看到董仲舒不分昼夜的对着空无一人的教室讲课时,更是充满了莫名其妙的惊悚感,以至于慢慢有人对其充满敬畏。
“这个汉人在教化鬼神!”
不断有类似的消息传出,让整个邛人部落,甚至远处的滇部落,都对董仲舒敬而远之。
董仲舒的学堂从最初的还有人在靠近在窗外好奇的围观,直至方圆百米人都没有人敢靠近。
即便是整个邛人部落被滇部落侵袭,人们都没有靠近学堂一步,甚至连滇部落的人都绕着走。
这让董仲舒陷入的深深的自我怀疑,以及对刘据的理论思想,产生了困惑。
知行合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到人民群众当中去?
这些,真的有用吗?
随着时间的推进,董仲舒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董仲舒独自坐在学堂之中,黑漆漆的学堂不断被电闪雷鸣照亮。
董仲舒端坐的身影,显得异常的平静且诡异。
不远处的邛人部落内,不断地传来喊杀声,和邛人百姓的呼喊求饶声。
董仲舒坐在冰冷的地面上,手中紧紧握着记录刘据理论思想的册子,一遍又一遍地翻阅着,试图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外面的风雨交加和滇部落的侵袭,还有百姓的生死存亡,似乎被董仲舒置之度外。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展才是硬道理……”
董仲舒边翻阅边口中喃喃自语,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与西南夷百姓相处的点点滴滴,以及部落之间复杂的利益纠葛。
他想起自己初到西南夷时的雄心壮志,想起自己为了传播知识和文化所付出的努力,可如今却陷入了这般困境。
知行合一……
什么才是知行合一?
仁义礼智信又是什么?
两者又有什么关系?
“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董仲舒再次想起了刘据的话,似乎这才是知行合一,而不是儒家的五常!
他开始怀疑自己之前的做法是否正确,是不是自己过于急切地想要改变西南夷,而忽略了他们自身的文化和传统。
突然,一道闪电划过夜空,照亮了整个山洞,也仿佛照亮了董仲舒的内心。
他猛地站起身来,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
他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都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从西南夷百姓的实际需求出发,去理解他们的文化和传统。
而知行合一,存天理,去人欲,天理不就是天子和百姓的诉求,人欲不就是自己用儒家惯有思想要求别人吗?
去掉自己的人欲和私欲,尊重别的生存的天理法则,因地制宜,勇敢实践,便是知行合一啊!
董仲舒这才顿悟,天子刘据的理论思想并非是生硬地将大汉的模式强加给西南夷,而是要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找到一种融合与共生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