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所言极是!”
“?”
刘据和朝臣都懵逼了,天子还没发表意见啊,田千秋就同意了,提前预判是吧?
刘据讶然失笑,道:“即刻派人运送物资到前线,务必送达宣威王处。”
然后又眼眸一转,补充道:“嗯,即日起每日下达一枚金牌,让宣威王将大汉的旗帜带到更远的地方,想打多远就打远,想打多久就打多久。”
“大汉永远是他坚强的后盾!”
“陛下,不可啊!”
众大臣纷纷出言阻止。
宣威王疯了,陛下也跟着发疯啊!
刘据挥手打断群臣的议论,继续道:“先帝初期,为驱除蛮夷,重振我大汉威仪,实行募兵制至今,早期虽成效卓着,但如今却导致我大汉户籍减半,流民遍野,地方豪族横征暴敛,民不聊生!”
“即日起,大汉将不再实行募兵制,命卫王与宣威王平定叛乱之际,顺便在收复之地设置军户,成为生产建设兵团,让将士们即可守卫大汉疆土,也有地可种。”
刘据看着困惑的朝臣,又继续道:“同时对垦田的军队实行财政补贴政策,对新开垦的土地每亩补十石粮!”
刘据的话声落下,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哗然。
大臣们面面相觑,脸上满是惊愕与困惑之色,一时间,殿内议论纷纷。
石庆率先出列,他微微皱眉,眼中满是疑虑,拱手说道:“陛下,募兵制乃我朝沿用已久之法,如今骤然更改,臣恐会引起军队内部之动荡。”
“况且这军户之制,虽看似一举两得,但实施起来诸多细节尚不明朗,万一将士们忙于农事而荒废了武备,边疆之安危又当如何?还望陛下三思啊。”
桑弘羊也紧接着上前一步,神色凝重地进言道:“陛下,老臣以为,这财政补贴政策所需的钱粮乃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若将如此多的钱粮用于补贴垦田军队,其他方面的发展恐怕会受到掣肘。”
金日磾担心道:“陛下,若取消募兵制,现在又战争突起,兵源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田千秋沉思片刻后,出列反驳几人说道:“如今户籍减少、流民众多,长此以往,我大汉根基不稳。”
“若能通过军户垦田,既安置了部分流民,又能使军队自给自足,减轻财政负担,可谓是一举两得。”
“至于兵源问题,陛下也早有谋划。”
朝堂上的争论声此起彼伏,大臣们各抒己见,有的支持,有的反对,气氛热烈而紧张。
刘据静静地坐在龙椅上,目光沉稳地扫视着群臣,心中明白这一政策的推行必定困难重重,但他们毕竟眼界被局限在当下。
拥有千年以后思维的他,自然知道新政策的好处。
“明日让长安晨报对新政进行报道,政策现在实验推行,具体就听听民众的声音吧。”
刘据摆了摆手,宣布退朝,不等众人反应,便率先走出了宣室殿。
而翌日,当《长安晨报》长篇累牍的报道天子推行的新兵制后,果然引起的坊间的高度关注。
消息如这初冬的冷风一般,迅速传遍了大汉的四方土地。
在那些曾经饱受战乱与募兵之苦的城镇乡村,百姓们的生活开始泛起了新的涟漪。
“听闻陛下推行了新的兵制,往后不用再担心家中男丁被强行募走,生死未卜咯。”年长的农夫笑着说道,眼中闪烁着欣慰的光芒。
“是啊,而且那些当兵的有了土地耕种,也就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四处侵扰我们百姓了。”
旁边的人们附和着,声音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这新政策好啊!”
“我那儿子本就不想离开家去当兵,如今他可以安心在家,帮着我这把老骨头种种地,一家人团团圆圆的,比什么都强。”
群众们谈论着新政策给自家带来的变化,对新政的推行,均是好评如潮。
而有人关注取消募兵制,自然也有人关注到了《长安晨报》关于成立英雄纪念碑和忠武阁的板块。
“陛下竟然既要通过实质的奖赏来补贴烈士家属,还要通过设置英雄纪念碑和忠武阁对为我大汉牺牲的将士进行祭祀?”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妪,手捧着晨报,声音颤抖着说道,浑浊的双眼中满是难以置信与惊喜交加的神情。
她的儿子在多年前的一场与匈奴的战役中不幸战死沙场,自那以后,她便在孤独与思念中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