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隐瞒了。
他要找合适的机会再交给正德。
杨一清自丹阳起身之前,就推荐宁夏参将仇钺任副总兵,朝廷同意了。
任命仇钺的圣旨发出才两天,就接到仇钺已然投降安化王,并领兵入城的消息。
正德召见内阁、兵部和刘瑾商讨如何处置。
刘瑾说应追回诏书,不要任命可疑的人当副总兵。
杨廷和坚决反对。
“照杨一清上奏,他早防着安化王造反。朝廷现在也知道安化王听信妖巫王九儿的蛊惑,自信命当大贵,想造反已非一日。只因反形未彰,没人敢明言向朝廷奏报。他王府的人称他老天子。杨一清略有所闻,离任前做了妥善安排,宁夏附近住扎的将军全是他精心挑选的。据塘报看来,仇钺和杨英因边警出兵防御,安化王才有机可趁。现今杨英兵溃,仇钺不逃亡反而入城投降,难说不是诈降。”
正德犹豫一下说:
“情况既是不明,任命他就不妥当了。”
杨廷和说:
“陛下,假如他真降,提他的官,可以起着离间的作用……”
正德点点头
“佯降的话,正好坚定他的信心。”
“那不是害了他的性命吗?”
李东阳接正德的话茬为仇钺担忧。可杨廷和却说:
“马革裹尸原是将军的职责。倘若他没有应变本事,死于国事既是国家的不幸,也只能怪他自己本事不济。倘若收回任命文书,引起他的疑心,逼使他无路可走,他就算佯降怕也真降了。此乃谴良将以资敌,百害无一利。”
正德赞许地看着杨廷和。
“没想到你一介书生,倒是能断大事的。”
张永出征前请马永成密谈。
丘聚发配南京后,马永成接任东厂太监。
张永知道出征立功是好事,但离开正德不是好事,他得防着刘瑾。
他与刘瑾结怨没有马永成那么深,可他知道刘瑾不明真相,以为先前几次让人往死里整,他也是主谋。
他告诉马永成:
“刘瑾一直想害我们,小弟这番离开万岁爷,正是他的一个好机会。马兄须小心,假如刘瑾有什么不利于我们的举动,定要及时告诉我,我手中有兵权,只要防备得早,是没有什么好怕的。我们八个人当初亲如兄弟,没想到如今骨肉相残。一想到丘兄我心里就难受呀。”
说着竟落下几滴泪水。
马永成深受感动,也流下泪水。
“尽管放心前去,早奏凯歌,立下军功,还怕他个鸟。”
“还是小心一点好。魏彬虽然掌兵权,可这人有可无不可,不能断大事,关键时刻一点用也没有。马兄掌东厂,只要凡事跟谷大用那个假秀才多通通气,也能搅得刘瑾没有心思动歪念头。我这里有个办法。”
“张兄有何妙策?”
“我有一计,马兄看着办吧。大理寺少卿余大人你是知道的。刘瑾的兄长刘景祥整天假无所事事,就会欺男霸女,你让两个苦主到余大人那儿告他,余大人最恨欺负女人这类案子了,准要给他一顿好打。”
马永成笑了。
“万岁爷同意她打刘景祥,会同意她打刘瑾吗?”
张永很有把握道。
“万岁爷将大权交给刘瑾,对他一直防着一手,总是想方设法考验他,冲这一点他就可能同意了。再说万岁爷最是喜事。宁夏逆反,他虽然有点着急,可也因有个命将出征的机会,高兴得什么似的。他准会叫刘瑾和他哥哥去挨打的。”
“是该利用余大人给刘老西儿一点颜色看看。可也不够热闹一阵子,伤不了刘瑾的。”
“无非要他穷于应付,没有心思动歪念头,又不用这个办法伤他。余大人最有意思,她断案最狠也就是打打屁股。可像犯奸的案子,处理过后,想想有气,还会将人犯再次传去打一顿的,有的一连让她打好几回呢。”
“我也听说过。那我就分几批告他,就算伤不了他,可这小子忙着应付官司,就没有空想什么鬼点子谋害我们了。”
“咱们跟刘老西儿虽然闹到这个地步,可也不是非得要他的命不可。他能幡然醒悟,和好最好,不要闹太凶了。”
马永成嘴巴上答应,可心里巴不得刘瑾马上死在他眼前,根本没把张永的话当回事。
正德戎服在东华门亲送大军出发。
他赐张永关防、金瓜和钢钺,是过去太监监军出征所没有的。